熱型分類
(1)稽留熱:體溫持續于39℃-40℃以上,24小時波動范圍不超過1℃,達數日或數周。見于肺炎鏈球菌性肺炎、傷寒、斑疹傷寒等的發熱極期。
(2)弛張熱:體溫在39℃以上,但波動幅度大,24小時內體溫差達2℃以上,最低時仍高于正常水平。常見于敗血癥、風濕熱、重癥肺結核、化膿性炎癥等。
(3)間歇熱:高熱期與無熱期交替出現,體溫波動幅度可達數度,無熱期(間歇期)可持續1日至數日,反復發作。見于瘧疾、急性腎盂腎炎等。
(4)回歸熱:體溫驟然升至39℃以上,持續數日后又驟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熱期與無熱期各持續若干日后即有規律地交替一次。見于回歸熱、霍奇金病、周期熱等。
(5)波狀熱:體溫逐漸升高達39℃或以上,數天后逐漸下降至正常水平,數天后再逐漸升高,如此反復多次。見于布氏桿菌病。
(6)不規則熱:發熱無一定規律,可見于結核病、風濕熱、支氣管肺炎、滲出性胸膜炎、感染性心內膜炎等。
針刺輔助手法
行針的輔助手法,是基本手法的補充,是以促使得氣和加強針刺感應、傳導為目的的操作手法。臨床常用的行針輔助手法有以下幾種。
1.循法:循法是醫者用手指順著經脈的循行徑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輕柔地循按。本法可推動氣血,激發經氣,有催氣、行氣作用。
2.彈法:針刺后在留針過程中,以手指彈動針尾或針柄,使針體震搖,以加強針感,助氣運行。本法有催氣、行氣的作用。
3.刮法:毫針刺入一定深度后,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針尾,用拇指、食指或中指指甲,頻頻刮動針柄。本法在針刺不得氣時用之可激發經氣,如已得氣者可以加強針刺感應的傳導和擴散。
4.搖法:毫針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針柄,將針輕輕搖動。其法有二:一是直立針身而搖,以加強得氣的感應;二是臥倒針身而搖,使經氣向一定方向傳導。
5.飛法:針后不得氣者,用刺手拇、食指執持針柄,細細捻搓數次,然后張開兩指,一搓一放,反復數次,狀如飛鳥展翅,故稱飛法。本法的作用在于催氣、行氣,并使針刺感應增強。宜在肌肉豐厚處施術。
6.震顫法:針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針柄,用小幅度、快頻率的提插、捻轉手法,使針身輕微震顫。本法可促使針下得氣,增強針刺感應。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