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核性腦膜炎治療
輪狀病毒是秋、冬季嬰幼兒腹瀉最常見的病原,故曾被稱為“秋季腹瀉”。本病多見于6~24個月的嬰幼兒,>4歲者少見。潛伏期1~3天。起病急,常伴有發熱和上呼吸道感染癥狀,一般無明顯感染中毒癥狀。病初嘔吐,后出現腹瀉。大便次數多,量多,水分多,黃色水樣或蛋花湯樣,可帶少量黏液,無腥臭味。常并發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
本病為自限性疾病,數日后嘔吐漸停,腹瀉減輕,不喂乳類的患兒恢復更快。自然病程約3~8天,少數較長。大便鏡檢偶有少量白細胞。感染后1~3天大便中即有大量病毒排出,最長可達6天。血清抗體一般在感染后3周上升。
結核病基本病變
結核菌侵入人體后引起炎癥反應,結核菌與人體抵抗力之間的較量互有消長,可使病變過程十分復雜,但其基本病變主要有滲出、變質和增生三種性質。
(一)滲出為主的病變表現為充血、水腫和白細胞浸潤。早期滲出性病灶中有中性粒細胞,以后逐漸為單核細胞(吞噬細胞)所代替。在大單核細胞內常可見到吞入的結核菌。滲出性病變往往出現在結核炎癥的早期或病灶發生惡化時,有時亦見于漿膜結核。病情好轉時,滲出性病變可以完全消散吸收。
(二)增生為主的病變開始時可有一短暫的滲出階段。當大單核細胞吞噬并消化了結核菌后,菌的磷脂成分使大單核細胞形態變大而扁平,類似上皮細胞。稱為“類上皮細胞”。類上皮細胞相聚成團,中央可有多核巨細胞(Langhan細胞)出現。它們能將結核菌抗原的信息傳遞給淋巴細胞,在其外圍常有較多的淋巴細胞聚集,形成典型的結核結節,為結核病特征性的病變,“結核”由此得名。結核結節中不易找到結核菌。增生為主的病變往往發生在菌量較少、人體細胞介導免疫占優勢的情況下。
(三)變質為主的病變常發生在滲出或增生性病變的基礎上。當人體抵抗力降低或菌量過多,變態反應過于強烈時,上述滲出性病變和結核結節連同原有的組織結構一起壞死。這是一種徹底的組織凝固性壞死。巨體標本的壞死區呈灰白略帶黃色,質松而脆,狀似干酪,故名干酪樣壞死。鏡檢可見一片凝固的、染成伊紅色的、無結構的壞死組織。
上述三種病變可同時存在于一個肺部病灶中,但往往有一種病變是主要的。例如滲出性病變和增生性病變的中央常可出現少量干酪樣壞死;而變質為主的病變,常同時伴有不同程度的滲出和結核結節的形成。
腎衰病人的護理
1.病情觀察:嚴密觀察病情變化,每日測體重、血壓、記出入水量,觀察體內液體滯留情況。
2.對癥護理:嘔吐、腹瀉頻繁的患者應注意水、電解質紊亂,出現有關癥狀時應及時通知醫師。因腦部異常表現或低鈣而出現抽搐、煩躁不安時應保護患者以免自我傷害,并立即通知醫師。呼吸有氨味者,易并發口腔炎,應加強口腔護理。
3.一般護理:給予高熱量、高維生素、優質低蛋白飲食,可根據腎功能調節蛋白質攝入量,高血壓者應限鈉鹽的攝入,若已進行透析治療,則應予以優質高蛋白的飲食。對臥床休息,意識不清、煩躁不安、抽搐、昏迷者,應安放床欄,加強巡視,以防墜床。皮膚護理由于代謝產物儲留致皮膚癌癢,可用熱水擦浴,切忌用手搔傷皮膚,以免感染。預防褥瘡的發生。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