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德是人們在社會生活實踐中形成,由經濟基礎決定,用善惡標準評價,以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俗來調節的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原則和規范的總和。
2.醫學倫理學的研究對象是醫學活動中的道德現象和道德關系。
3.醫學模式的類型:神靈主義醫學模式、自然哲學醫學模式、機械論醫學模式、生物醫學模式、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4.張仲景救治病人不分貴賤貧富,“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
5.孫思邈提出的“論大醫精誠”醫德原則和醫德規范成為中國傳統醫德的重要內容,成為后世醫家行為的規范,成為激勵后世醫家踐行醫德的精神力量。
6.張孝騫將“戒、慎、恐、懼”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7.鐘南山我國“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建設的重要推動者”。
8.生命神圣論指人的生命至高無上,神圣不可侵犯。
9.生命質量的標準。包括主要質量(個體的身體或智力狀態)、根本質量(生命的意義和目的,與其他人在社會和道德上的相互作用)和操作質量(如智商,用來測知智能方面的質量)。
10.生命價值論將生命的內在價值和外在價值統一起來,可以避免就個體生命的某一階段或某個時期來判斷生命價值的片面性。
11.醫學人道主義是人道主義思想在醫學領域中的具體體現,是將人道主義的標準和準則貫徹在醫學實踐領域所產生的醫學價值標準和行動準則。
12.醫學人道主義的核心內容:尊重病人的生命;尊重病人的人格;尊重病人的權利。
13.醫德品質的內容是:仁愛、嚴謹、誠摯、公正、奉獻。
14.醫學道德原則:尊重、無傷、公正。
15.在醫療活動中,同情、關心、體貼患者,尊重患者的人格,尊重患者的自主決定權,尊重患者的隱私,尊重患者家屬。
16.患者權利是指患者在患病就醫期間所擁有的權利和應該享受的利益,也稱患者權益。患者權利包括:平等享有醫療的權利,獲得自己所患疾病真實情況、共同參與診斷和醫療方案的制訂和實施等知情同意的權利,監督醫療過程的權利,對個人隱私保密的權利,拒絕治療、拒絕參加臨床試驗的權利。
17.醫務人員權利是維護、保證患者普遍、平等的醫療權利的實現,促進患者的身心健康,是以履行義務為前提的。
18.醫患關系的模式:主動-被動型,指導-合作型,共同參與型。
19.與患者溝通的原則:尊重原則、自律原則、科學原則。
20.尊重原則:尊重患者是與患者溝通的前提,同情是尊重的基礎,理解是尊重的前提。
21.臨床診療的道德原則:最優化原則、知情同意原則、保密原則、生命價值原則。
22.最優化原則其內容為:療效最佳,安全無害,痛苦最小,耗費最少。最優化原則是最普通、最基本的治療原則。
23.生命價值原則:尊重人的生命,注重人的生命質量。生命價值原則是醫療行為選擇的重要倫理依據。
24.人體試驗的道德原則:知情同意原則、維護病人利益原則、醫學目的原則、倫理審查與科學審查統一原則。
25.知情同意原則:受試者本人或家屬知曉研究的目的、過程、可能承擔的風險后同意參加試驗是人體試驗的必要前提。
26.維護病人利益原則:人體試驗必須以維護病人利益為前提,不能只顧及醫學研究而犧牲病人的根本利益。受試者利益第一,醫學利益第二。
27.療效標準是評價和衡量醫務人員醫療行為是否符合道德及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
28.醫學道德評價的標準:療效標準、社會標準、科學標準。
29.醫學道德評價的方式:內心信念、社會輿論、傳統習俗。
30.《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和人類精子庫倫理原則》包括:①有利于患者的原則。②知情同意的原則。③保護后代的原則。④社會公益原則。⑤保密原則。⑥嚴防商業化的原則。⑦倫理監督的原則。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