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腎癌:
X線表現:平片上較大腎癌可致腎輪廓局限性外突,偶可發現腫瘤鈣化,呈細點狀或弧線狀致密影。尿路造影檢查,由于腫瘤的壓迫、包繞,可使腎盞伸長、狹窄和受壓變形,也可使腎盞封閉或擴張;由于腫瘤侵蝕,可使腎邊緣不整或出現充盈缺損;腫瘤鄰近腎盂時,也可造成腎盂受壓、變形、破壞及充盈缺損。
CT表現:平掃時腎癌表現為腎實質腫塊,呈類圓形或分葉狀,大的腫瘤明顯突向腎外,腫塊密度不均。增強檢查早期,腫瘤多有明顯不均一強化,其后由于周圍腎實質強化而呈相對低密度的不均一腫塊。腫瘤向外侵犯致腎周脂肪密度增高、消失和腎筋膜增厚。腎靜脈和下腔靜脈發生瘤栓時,管徑增粗,內有充盈缺損或不再發生強化。
MRI表現:類似CT檢查所見。MRI檢查的重要價值在于確定腎靜脈和下腔靜脈內有無瘤栓及其范圍,發生瘤栓時,血管內流空信號消失。
(5)多囊腎:
X線表現:平片可示雙腎影呈分葉狀增大。尿路造影可見雙側腎盞、腎盂移位、拉長、變形和分離,呈“蜘蛛足”樣改變。
CT表現:雙腎布滿多發大小不等圓形或卵圓形水樣低密度病變,增強檢查病變無強化。腎的形態早期正常,隨病變進展,囊腫增大且數目增多,腎的體積增大,邊緣呈分葉狀。部分囊腫內可有急性出血而呈高密度。
(6)膀胱腫瘤:
①膀胱癌:
X線表現:平片診斷價值不大。膀胱造影檢查,表現為自膀胱壁突向腔內的結節狀或菜花狀充盈缺損,表面凹凸不平;浸潤性生長則顯示局部膀胱壁僵硬。
CT表現:平掃可見由膀胱壁突向腔內的結節、分葉或菜花狀軟組織密度腫塊,大小不等,表面可有點狀鈣化,常位于膀胱側壁和三角區。增強檢查,早期腫塊有強化,延遲掃描呈腔內低密度充盈缺損。
MRI表現:膀胱癌的形態學表現與CT檢查相仿,即自膀胱壁突向腔內的腫塊和(或)膀胱壁的不規則增厚。在T1 WI上,腫瘤與膀胱壁呈等信號,而在T2 WI上則呈高信號。
②膀胱非上皮腫瘤:
X線表現:平片診斷受限制。
CT、 MRI表現:平滑肌瘤在T1 WI和T2 WI上均呈低信號;橫紋肌肉瘤常表現為膀胱三角區較大腫瘤;嗜鉻細胞瘤在T2WI上呈明顯高信號。
(7)尿路梗阻與腎盂積水:
X線表現:尿路造影輕度腎盂積水時見腎小盞杯口變平,穹隆部變為圓鈍。腎盞逐漸變短而粗,成杵狀。腎盂略擴大,排空能力減弱。腎盂積水逐漸發展時,上述改變更為明顯,腎小盞頂端變為圓形,形狀更為粗短,腎盂下緣由凹面變為隆凸。腎功能低下,顯影延遲,密度減低。
CT、MRI表現:可顯示梗阻造成的上方尿路擴張積水,結石則表現為梗阻端處的極低信號影。
11.骨與關節基本病變的X線表現
(1)骨骼的基本病變:骨質疏松、骨質軟化、骨質破壞、骨質增生硬化、骨膜增生、骨內或軟骨的鈣化、骨質壞死、礦物質沉積、骨骼變形、周圍軟組織病變。
(2)關節病變的基本X線表現:
①關節腫脹:表現為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密度增高,各軟組織層次變模糊。
②關節破壞:表現為當破壞只累及關節軟骨時,僅見關節面間隙變窄;累及關節面骨質時,則出現相應區域的骨質破壞和缺損。
③關節退行性變:早期表現主要是骨性關節面模糊、中斷、消失。中期表現為關節間隙狹窄,軟骨下骨質囊變和骨性關節面邊緣骨贅形成。
④關節強直:分為骨性強直和纖維性強直兩種。骨性強直表現為關節間隙明顯變窄或消失,并有骨小梁通過關節連接兩側骨端,多見于急性化膿性關節炎愈合后;纖維性強直X線上仍可見狹窄的關節間隙,且無骨小梁貫穿,常見于關節結核。
⑤關節脫位:組成關節骨骼的脫離、錯位。有完全脫位和半脫位兩種。
12.常見中樞神經系統疾病的影像診斷
(1)腦瘤:以膠質瘤、腦膜瘤、垂體瘤、聽神經瘤和轉移瘤等較常見,影像檢查的目的在于確定腫瘤有無,并對其作出定位、定量乃至定性診斷。CT、 MRI在其診斷方面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2)顱腦外傷:
①腦挫裂傷:
CT表現:低密度腦水腫區內,散在斑點狀高密度出血灶,伴有占位效應。有的表現為廣泛性腦水腫或腦內血腫。
MRI表現:腦水腫T1 WI呈等或稍低信號,T2WI呈高信號;腦血腫T1 WI和T2WI均呈高信號。
②顱內出血:包括硬膜外、硬膜下、腦內、腦室和蛛網膜下隙出血等。
硬膜外血腫:CT上顱板下見梭形或半圓形高密度灶,多位于骨折附近。
硬膜下血腫:CT上,急性期見顱板下新月形或半月形高密度影,常伴有腦挫裂傷或腦內出血,腦水腫和占位效應明顯。亞急性或慢性血腫,呈稍高、等、低或混雜密度灶。CT上的等密度血腫,MRI上常呈高信號,顯示清楚。
腦內血腫:CT上呈邊界清楚的類圓形高密度灶。
蛛網膜下隙出血:CT上大腦縱裂出血于中線區常見縱行窄帶形高密度影。出血亦見于
外側裂、鞍上池、環池、小腦上池或腦室內。
(3)腦血管病:
①腦出血:
CT表現:急性期血腫呈邊界清楚、密度均勻增高的腎形、類圓形或不規則形團塊影,周圍水腫帶寬窄不一,局部腦室受壓移位。破入腦室可見腦室內積血。
MRI表現:急性期血腫T1 WI呈等信號,T2WI呈稍低信號,顯示不如CT清楚;亞急性期和慢性期血腫T1 WI和T2WI均表現為高信號,周邊可見含鐵血黃素沉積所致的低信號,此期MRI探測比CT敏感。
②腦梗死:
缺血性梗死:CT上見低密度灶,其部位和范圍與閉塞血管供血區一致,呈扇形。2~3周時可出現“模糊效應”,病灶變為等密度而消失。
出血性梗死:CT上在低密度腦梗死灶內,出現不規則斑點、片狀高密度出血灶,占位效應較明顯。
腔隙性梗死:系深部髓質小血管閉塞所致。低密度缺血灶10~15 mm大小,好發于基底節、丘腦、小腦和腦干,中老年人常見。MRI對腦梗死灶發現早、敏感性高。發病后1小時可見局部腦回腫脹,腦溝變窄;隨后出現長T1和長T2信號異常。MRI對基底節、丘腦、小腦和腦干的腔隙性梗死灶十分敏感。
(4)脊髓疾病:
①椎管內腫瘤:髓內腫瘤,以室管膜瘤和星形細胞瘤常見;髓外硬膜內腫瘤,多為神經源性腫瘤和脊膜瘤;硬膜外腫瘤,常見為轉移瘤。
②脊髓損傷:CT平掃可見脊髓內出血或硬膜外血腫。MRI上,可直觀地顯示脊髓的損傷類型、部位、范圍和程度。脊髓損傷出血T1 WI和T2WI呈高信號灶;脊髓水腫T1 WI呈低或等信號,T2WI呈高信號。
放射性核素診斷
1.甲狀腺吸收碘功能測定的臨床意義
(1)正常參考值:第3小時為5.5%~25.9,第6小時為11%~36%,第24小時為17.9%~51%。吸碘率隨時間增加逐漸增高,正常高峰出現在24 h。
(2)臨床意義:
①甲狀腺功能亢進癥:各時相吸碘率均明顯增高,吸碘高峰前移。
②甲狀腺功能減退癥:各時相吸碘率均低于正常值下限,高峰可延遲至48 h出現。
③甲狀腺其他疾病:地方性甲狀腺腫,各時相吸碘率均高于正常值,但高峰仍在24小時。橋本病早期吸碘率正常或偏高,晚期則明顯低于正常。功能自主性甲狀腺瘤,吸碘率可偏高。甲狀腺良惡性腫瘤和囊腫、吸碘率一般在正常范圍,當病變損害時,吸碘率可降低。
2.血清總甲狀腺素(TT4)、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T3)、游離T3、游離T4、促甲狀腺激素測定的臨床意義
①血清總甲狀腺素(TT4) : TT4是甲狀腺功能測定的基本方法。
②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T3) : TT3是診斷甲狀腺疾病的一項重要項目,也是診斷甲狀腺功能亢進癥的靈敏指標,對甲狀腺功能亢進癥前期及治療后復發病人,TT3測定較TT4測定靈敏。
③游離T3 (FT3)、游離T4 (FT4 ) : FT3和FT4是診斷甲狀腺功能的靈敏指標。
④促甲狀腺激素:TSH測定是甲狀腺功能體外試驗的首選項目。甲狀腺功能亢進癥時TSH降低,甲狀腺功能減退癥時TSH增高。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