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第一節 |
第 2 頁:第二節 五臟 |
第 3 頁:第三節 六腑 |
第 4 頁:第四節 奇恒之腑 |
第 5 頁:第五節 臟腑之間的關系 |
第五節 臟腑之間的關系
一、臟與臟之間的關系
(一)心與肺
主要表現在血液運行和呼吸吐納之間的協同調節關系。
1.生理上
心主一身之血,心氣推動血行,是肺朝百脈的基礎,使肺能進行呼吸吐納,維持肺主氣功能的正常進行;肺主一身之氣,肺氣能夠輔助心氣推動血行。肺朝百脈,助心行血,是血液正常運行的必要條件。心肺兩臟相互協調,保證了氣血的正常運行,維持著各臟腑組織器官的新陳代謝。
連結心之搏動和肺之呼吸的中心環節,是積于胸中的宗氣。
2.病理上
心氣不足或心陽不振,使血行不暢,可致肺失宣降,影響肺的呼吸功能,出現胸悶、咳嗽、氣喘等癥狀。
肺氣虛弱,行血無力,或肺失宣降,肺氣壅塞,也可影響心的行血功能,容易導致心血瘀阻,出現心胸悶痛、唇舌青紫、心悸等癥狀。
(二)心與脾
主要表現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為用和血液運行方面的相互協同。
1.在血液生成方面
(1)生理上
心主一身之血,心氣推動血行,供養脾臟,脾得滋養則能健運,化生血液的功能也就旺盛;脾主運化,化生水谷精微,并將水谷精微上輸于心肺,化生為血。所以脾氣健運,則血液化生有源,以保證心血充盈。
(2)病理上
心和脾的病變,常常相互影響,形成心脾兩虛之證。
2.在血液的運行方面
(1)生理上
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既有賴于心氣的推動,以維持通暢而不遲緩、瘀滯,又依靠脾氣的統攝,以保證血行脈中而不逸出脈外。
(2)病理上
或見氣虛血瘀的證候,或見氣虛出血的證候。
(三)心與肝
主要表現在行血與藏血和精神調節兩個方面。
1.在血液運行方面
(1)生理上
心血充盈,心氣旺盛,則血行正常,肝有所藏;肝血充足,肝氣疏泄有度,能隨人體生理需求進行血量調節,也有利于心行血功能的正常運行。
(2)病理上
心血虛和肝血虛常常相互影響,形成心肝血虛之證;
心血瘀阻可累及肝,肝血瘀阻可累及心,最終導致心肝血瘀的病理變化。
2.在精神調節方面
(1)生理上
心血充盈,心神健旺,有助于肝氣疏泄,情志調暢;而肝氣疏泄有度,情志暢快,也有利于心神內守。所以,心肝兩臟相互為用,共同維持正常的精神活動。
(2)病理上
心神不安與肝氣郁結,心火亢盛和肝火亢逆,可相互影響、同時并存,形成以心煩、失眠、急躁易怒為主癥的心肝火旺證。
(四)心與腎
1.生理上
主要表現為“心腎相交”。其機理,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闡發:
(1)水火既濟:心火必須下降于腎,使腎水不寒;腎水必須上濟于心,使心火不亢。通過心與腎之間的水火升降互濟,維持了兩臟之間生理功能的協調平衡。
(2)精神互用:心藏神,腎藏精。精能化氣生神,為氣、神之源;神能控精馭氣,為精、氣之主。所以積精可以全神,神清可以控精。
(3)君相安位:心為君火,為一身之主宰;腎為相火,系陽氣之根,為神明之基礎。心陽與腎陽可相互資助。君火相火,各安其位,則心腎上下交濟。
2.病理上
心腎不交,主要表現為:①水不濟火,腎陰虛于下而心火亢于上的陰虛火旺;②腎陽虛與心陽虛互為因果、相互影響的心腎陽虛、水濕泛濫;③腎精不足與心神失調相互影響的精虧神逸。
(五)肺與脾
主要體現在氣的生成和水液代謝兩個方面。
1.在氣的生成方面
(1)生理上
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氣和脾化生水谷之精所化的谷氣,在肺中相結合而生成宗氣。
脾所化生的谷精、谷氣與津液有賴于肺氣的宣降運動而輸布全身。而肺維持其生理活動所需要的谷精、谷氣與津液,又依靠脾氣運化水谷的作用以生成。
(2)病理上
肺氣虛和脾氣虛常常相互影響,形成肺脾氣虛證。
2.在水液代謝方面
(1)生理上
肺氣宣降以行水,有助于脾的運化水液功能;而脾氣運化水液,散精于肺,又是肺主行水的前提。所以,肺脾兩臟協調配合,相互為用,是保證津液正常輸布與排泄的重要環節。
(2)病理上
脾失健運,水液不化,聚而生痰成飲,影響及肺,可致肺失宣降;肺失宣降,行水功能失常,又可導致水濕困脾。
(六)肺與肝
主要體現在人體氣機升降的調節方面。
1.生理上
肝氣疏泄,升發條達,有利于肺氣的肅降;肺氣充足,肅降正常,又有利于肝氣的升發。肝升與肺降,既相互制約,又相互為用。兩者協調平衡,對全身氣機的調暢、氣血的調和,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古人稱為“龍虎回環”。
2.病理上
肝肺病變可相互影響。如肝火犯肺證等。
(七)肺與腎
主要體現在水液代謝、呼吸運動及陰陽互資三個方面。
1.在水液代謝方面
(1)生理上
肺氣宣肅而行水的功能,有賴于腎氣及腎陰腎陽的促進;腎氣所蒸化及升降的水液,也有賴于肺氣的肅降作用使之下歸于腎或膀胱。肺腎之氣的協同作用,保證了體內水液輸布與排泄的正常。
(2)病理上
肺氣失于宣降,行水功能失常,可影響腎主水之功能;而腎氣主司和調節水液代謝的功能失常,水液內停,又可上泛射肺,使肺氣失于宣降。
2.在呼吸運動方面
(1)生理上
在人體呼吸運動中,肺氣肅降,有利于腎的納氣;腎精腎氣充足,攝納有力,也有利于肺氣的肅降。
(2)病理上
肺氣虛與腎氣虛往往相互影響,出現腎不納氣的病理變化。
3.在陰陽互資方面
(1)生理上
肺腎陰陽相互資生。
(2)病理上
形成肺腎陰虛、肺腎陽虛之證。
(八)肝與脾
主要體現在疏泄與運化的相互為用(飲食物消化)、藏血與統血的相互協調(血液運行)。
1.在飲食物消化方面
(1)生理上
肝主疏泄,調暢氣機,通過協調脾胃升降和促進膽汁的分泌、排泄,能夠助脾運化。脾胃的升降為一身氣機升降的樞紐;而且脾氣健運,水谷精微化生充足,氣血生化有源,肝體得養而使肝氣沖和條達。
(2)病理上
肝主疏泄和脾主運化功能失常,常相互影響,形成肝脾不和之證。
脾虛生濕化熱,濕熱郁蒸肝膽,膽熱液泄,則可形成黃疸。
2.在血液運行方面
(1)生理上
脾氣健旺,生血有源,統血有權,使肝有所藏而能正常調節血量;肝血充足,藏瀉有度,血量得以正常調節,使脾的生理活動能得到足夠的血液供養,則血液生化有源、統血有權。所以,肝脾相互協作,共同維持血液的正常運行。
(2)病理上
脾氣虛弱,可致肝血不足。
肝不藏血與脾不統血也可以同時并見。
(九)肝與腎
主要表現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以及陰陽互滋互制等三個方面。
1.在精血同源方面
(1)生理上
腎精和肝血之間存在著相互資生和相互轉化的關系,而且精和血皆由水谷之精化生和充養,故稱之為“精血同源互化”。
(2)病理上
肝血不足與腎精虧損多可相互影響,形成肝腎精血兩虧的病變。
2.在藏泄互用方面
(1)生理上
肝氣疏泄與腎氣封藏,相反而相成,從而調節女子的月經來潮、排卵和男子的排精功能。
(2)病理上
肝腎藏泄失調,女子可見月經周期失常,經量過多或閉經,以及排卵障礙,男子可見陽萎、遺精、滑泄或陽強不泄等癥狀。
3.在陰陽互滋互制方面
(1)生理上
腎陰滋養肝陰,共同制約肝陽,則肝陽不偏亢;腎陽資助肝陽,共同溫煦肝脈,可防止肝脈寒滯。
(2)病理上
形成肝腎陰虛,肝陽上亢以及肝腎陽虛,肝脈寒滯之證。
正因為肝和腎之間存在著精血同源、藏泄互用,以及陰陽互滋互制等密切關系,所以有“肝腎同源”或“乙癸同源”的說法。
(十)脾與腎
主要體現在先天與后天互促互助及水液代謝兩個方面。
1.在先天與后天相互資生、相互促進方面
(1)生理上
脾運化水谷的功能,有賴于腎氣及腎陰腎陽的資助和促進,才能健旺,即所謂“先天溫養、激發后天”;腎所藏先天之精及其化生的元氣,也有賴于脾氣運化的水谷之精及其化生的谷氣的不斷充養和培育,才能充盛,即所謂“后天補充、培育先天”。
(2)病理上
腎精不足與脾精不充,脾氣虛弱與腎氣虛虧,脾陽虛損與命門火衰,脾陰匱乏與腎陰衰少,常相互影響,互為因果。
2.在協同維持水液代謝的協調平衡方面
(1)生理上
脾氣運化水液功能的正常發揮,必須依賴腎氣的蒸化及腎陽的溫煦作用的支持。腎氣主司水液代謝,又必須依賴脾氣及脾陽的協助。脾腎兩臟相互協同,共同主司水液代謝的協調平衡。
(2)病理上
形成脾腎兩虛、水濕內停之證。
二、腑與腑之間的關系
三、臟與腑之間的關系
臟與腑的關系,是臟腑陰陽表里配合關系。具體內容。
一臟一腑組成表里配合關系的依據,主要有三個方面:①經脈絡屬②生理配合③病理相關
(一)心與小腸
手少陰心經屬心絡小腸,手太陽小腸經屬小腸絡心,心與小腸通過經脈的相互絡屬而構成了表里關系。
1.生理上
相互為用
2.病理上
相互影響
(二)肺與大腸
手太陰肺經屬肺絡大腸,手陽明大腸經屬大腸絡肺,肺與大腸通過經脈的相互絡屬而構成了表里關系。
1.生理上
主要體現在肺氣肅降與大腸傳導之間的相互為用關系
2.病理上
肺與大腸的病變可相互影響
(三)脾與胃
脾與胃同居中焦,以膜相連,并通過經脈相互絡屬而構成表里配合關系。
1.生理上
(1)水谷納運相得
(2)氣機升降相因
(3)陰陽燥濕相濟
2.病理上
形成脾胃納運失調、脾胃升降失常,以及脾濕太過,或胃燥傷陰等病癥
(四)肝與膽
肝膽同居右脅下,膽附于肝葉之間,并有經脈相互絡屬,構成表里相合關系。
1.生理上
(1)同司疏泄
(2)共主勇怯
2.病理上
形成肝膽氣滯、肝膽濕熱、肝膽火旺等肝膽同病的證候。
(五)腎與膀胱
腎與膀胱以“系”相通,并有經脈相互絡屬,構成表里相合關系。
1.生理上
共主小便。
2.病理上
相互影響
四、五臟與奇恒之腑之間的關系
關注"566執業醫師考試"微信,第一時間獲取試題、最新資訊、內部資料信息!
執業醫師題庫【手機題庫下載】 | 微信搜索"566執業醫師考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