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之氣的分布和功能
1.人體之精的功能:繁衍生命、濡養作用、化血、化氣、化神。
2.人體之氣含有陰氣、陽氣。陰氣寒涼、抑制;陽氣溫熱、興奮。
3.腎為生氣之根;脾胃為生氣之源;肺為生氣之主。
4.臟腑之氣的運動規律:心肺位置在上,心氣升已而降,肺氣當降;肝腎位置居下,腎氣降已而升,肝氣當升;脾胃居中央,脾氣升而胃氣降,為臟氣升降之樞紐。
5.人體之氣的功能:推動與調控作用;溫煦與涼潤作用;防御作用;固攝作用;中介作用。
6.元氣:是由先天之精化生的先天之氣。亦稱“原氣”、“真氣”。元氣由腎精化生,根于命門,流行于全身。元氣是人體最根本、最重要的氣。
元氣的生理功能:推動和調節人體的生長發育和生殖功能;推動和調控各臟腑、經絡、形體、官竅的生理活動。
7.宗氣是由谷氣與自然界清氣相結合而積聚于胸中的氣,屬后天之氣。宗氣的生成直接關系到一身之氣的盛衰。宗氣在胸中積聚之處,《靈樞·五味》稱為“氣海”,又名為“膻中”。宗氣聚于胸中,通過上出息道(呼吸道),貫注心脈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
宗氣的生理功能:走息道以行呼吸;貫心脈以行血氣;下蓄丹田以資先天。
8.營氣:是行于脈中而具有營養作用的氣。由水谷精微中的精華部分化生,營氣屬陰,也稱“營陰”。
營氣的生理功能:化生血液;營養全身。
9.衛氣:是運行于脈外而具有保衛作用的氣。由水谷精微中的慓悍滑利部分化生,行于脈外,外而皮膚肌腠,內而胸腹臟腑,布散全身。衛氣屬陽,也稱“衛陽”。
衛氣的生理功能:防御外邪;溫養全身;調控腠理。
10.臟腑之氣含陰氣與陽氣:陰氣涼潤、寧靜、抑制;陽氣溫煦、推動、興奮。
11.營氣與衛氣,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聯系:營氣與衛氣都來源于水谷之精微,均由脾胃所化生。區別:營氣性質精純,富有營養,衛氣性質慓疾滑利,易于流行;營氣行于脈中,衛氣行于脈外;白天以衛氣為主導,夜間以營氣為主導。若營衛失和,則可能出現惡寒發熱、無汗或汗多,“晝不精,夜不瞑”,以及抗病能力低下而易于感冒等。
津液生成、輸布、排泄的相關臟腑和津與液的區別
1.血液逸出于脈外,則失去其正常的生理作用,即為出血,又稱為“離經之血”。
血液生化之源:水谷之精化血;腎精化血。與血液生成相關的臟腑:脾胃、心肺、腎。
2.與血液運行相關的臟腑:心、肝、脾、肺。
3.血的功能:濡養作用;化神作用。
4.津液,是機體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包括各臟腑形體官竅的內在液體及其正常的分泌物。津液是津和液的總稱。質地較清稀,流動性較大,布散于體表皮膚、肌肉和孔竅,并能滲入血脈之內,起滋潤作用的,稱為津;質地較濃稠,流動性較小,灌注于骨節、臟腑、腦、髓等,起濡養作用的,稱為液。
5.津液的生成輸布與排泄:
津液的生成:來源于飲食水谷,相關臟腑包括脾、胃、小腸、大腸。
津液的輸布:主要依靠脾、肺、腎、肝和三焦。
津液的排泄:主要通過排出尿液和汗液來完成,主要與腎、肺、脾的生理功能有關。腎最為重要。
6.津液的功能:滋潤濡養;充養血脈;調節體溫。
7.人體之神,指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及其外在總體表現的統稱。廣義之神指人體生命活動的主宰及其外在的表現,包括形色、眼神、言談、表情、應答、舉止、精神、情志、聲息、脈象等方面;狹義之神指人的意識、思維、情感等精神活動。
8.五神:指神、魂、魄、意、志。五神分屬五臟: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
9.情志: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志活動的概括。根據五行學說,情志分屬于五臟: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肺在志為憂,脾在志為思,腎在志為恐,合稱五志。
10.思維:即意、志、思、慮、智。《靈樞·本神》概括說:“所以任物者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意之所存謂之志,因志而存變謂之思,因思而遠慕謂之慮,因慮而處物謂之智。”
11.人體之神的作用:調節精氣血津液的代謝;調節臟腑的生理機能;主宰人體的生命活動。
精、氣、血、津液的相互作用
1.氣為血之帥:氣能生血、行血、攝血;血為氣之母:血能養氣、載氣。
2.氣與津液的關系:氣能生津、行津、攝津,津能生氣、載氣。
3.精、血、津液之間的關系:精血同源;津血同源。
4.精是生命產生的本原。氣是生命維系的動力。
5.精、氣、神之間的關系:氣能化精、攝精;精能化氣;精與氣化神;神馭精氣。
6.神是生命活動的體現及主宰。精、氣、神三者為人身之“三寶”,可分而不可離。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