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絡的循行和交接以及分布規律
1.十二經脈的走向規律: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手足六陽經均行經頭面部,故稱“頭為諸陽之會”。
2.十二經脈的交接規律:相為表里的陰經與陽經在四肢末端交接;同名手足陽經在頭面部交接;手足陰經在胸部交接。
3.十二經脈的分布規律:
(1)頭面部的分布:陽明經主要行于面部,其中足陽明經行于額部;少陽經主要行于側頭部;手太陽經主要行于面頰部,足太陽經行于頭頂和頭后部。
(2)四肢部的分布:陰經行于內側面,陽經行于外側面。上肢內側為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后;上肢外側為陽明在前,少陽在中,太陽在后;下肢內側,內踝尖上八寸以下為厥陰在前,太陰在中,少陰在后;內踝尖上八寸以上則太陰在前,厥陰在中,少陰在后;下肢外側為陽明在前,少陽在中,太陽在后。
(3)軀干部的分布:手三陰經均從胸部行于腋下,手三陽經行于肩部和肩胛部。足三陽經則陽明經行于前(胸腹面),太陽經行于后(背面),少陽經行于側面。足三陰經均行于腹胸面。循行于腹胸面的經脈,自內向外依次為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和足厥陰肝經。
4.十二經脈的表里關系:手太陽與少陰為表里,少陽與心主為表里,陽明與太陰為表里,是為手之陰陽也;足太陽與少陰為表里,少陽與厥陰為表里,陽明與太陰為表里,是為足陰陽也。
5.十二經脈流注次序記憶口訣:肺大胃脾心小腸,膀腎包焦膽肝藏。
奇經八脈的循行和功能以及別稱
1.奇經八脈是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的總稱。
2.奇經八脈的循行和功能:密切十二經脈的聯系;調節十二經脈氣血;與腦、髓、女子胞等奇恒之腑以及腎臟等有較為密切的聯系。
3.督脈的循行特點:起于胞中,下出會陰,沿脊柱內上行,至項后風府穴處進入顱內,絡腦,并由項沿頭部正中線,經頭頂、額部、鼻部、上唇,到上唇系帶處。分支從脊柱里面分出,絡腎。
督脈的基本功能:調節陽經氣血,為“陽脈之海”;與腦、髓和腎的機能有關,督脈循行于脊柱后面,入顱絡腦,分支屬腎,腎能藏精生髓,腦為髓海,故督脈與腦、髓和腎的功能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
4.任脈的循行特點:起于胞中,下出會陰,經陰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線上行,至咽喉,上行至下頜部,環繞口唇,沿面頰,分行至目眶下。
任脈的基本功能:調節陰經氣血,為“陰脈之海”;任主胞胎,為生養之本。
5.沖脈的循行特點:起于胞中,下出會陰,從氣街部起與足少陰經相并,挾臍上行,散布于胸中,再向上行,經喉,環繞口唇,到目眶下。
沖脈的基本功能:調節十二經氣血,為“十二經脈之海”或“五臟六腑之海”;與女子月經及孕育機能有關。
6.帶脈的循行特點:起于季脅,斜向下行到帶脈穴,繞身一周,并于帶脈穴處再向前下方沿髂骨上緣斜行到少腹。
帶脈的基本功能:約束縱行諸經;固護胞胎;主司帶下。
7.蹺脈的基本功能:主司下肢運動,具有交通一身陰陽之氣和調節肢體肌肉運動的功能,主要使下肢運動靈活蹺捷;司眼瞼開合。
8.維脈的基本功能:維系聯絡全身經脈。陰維有維系聯絡全身陰經的作用;陽維有維系聯絡全身陽經的作用。
經別和別絡的生理機能和分布特點
1.經別的概念:經別,即別行的正經。十二經別,是從十二經別行分出,深入軀體深部,循行于胸腹及頭部的重要支脈。
2.經別的分布特點:十二經別,多分布于肘膝、臟腑、軀干、頸項及頭部。其循行分布特點,可用“離、合、出、入”來加以概括。
3.經別的生理機能:(1)加強十二經脈表里兩經在體內的聯系;(2)加強體表與體內、四肢與軀干的向心性聯系;(3)加強了十二經脈和頭面部的聯系;(4)擴大十二經脈的主治范圍;(5)加強足三陰、足三陽經脈與心臟的聯系。
4.別絡的概念:別絡,也是從經脈分出的支脈,大多分布于體表。別絡有十五條,即十二經脈各有一條,加之任脈、督脈的別絡和脾之大絡。另外,若再加胃之大絡,也可稱為十六別絡。
5.別絡的特點:在四肢部,十二經脈的別絡都是從四肢肘、膝以下分出,陰經的絡脈走向與其相為表里的陽經,陽經的絡脈走向與其相為表里的陰經,以溝通表里兩經。在軀干部,共有三絡分布于身前、身后、身側,即任脈的絡脈散布于腹部;督脈的絡脈行于背部,散于頭上并別走足太陽經;脾之大絡散布于胸脅部。
6.別絡的生理機能:(1)加強十二經脈表里兩經在體表的聯系;(2)加強人體前、后、側面統一聯系,統率其他絡脈;(3)滲灌氣血以濡養全身。
7.經筋的生理功能:經筋多附于骨和關節,具有約束骨骼,主司關節運動的功能。
8.皮部的生理功能:具有保衛機體,抗御外邪的功能。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