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單元 病機
細目一、邪正盛衰
(一)邪正盛衰與虛實變化:“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1.實的病機
(1)概念:指邪氣亢盛的一種病理反應。
(2)特點:邪氣和正氣都較盛。
(3)形成:見于外感六淫或癘氣為病的初期中期。
2.虛的病機
(1)概念:指正氣不足的一種病理反應。
(2)特點:氣、血、精、津液虧少和功能衰弱。
(3)形成:多由素體虛弱,精氣不充。
3.虛中夾實 (1)概念:以正氣不足為主,兼邪實。(2)形成: 1)正氣不足,無力驅邪外出;2)正虛氣化無力,內生水濕、痰飲、瘀血等。
4.實中夾虛 (1)概念:以邪實為主,兼正氣不足。(2)形成:1)病證失治。2)治療不當,耗傷正氣。
5.真虛假實 即“至虛有盛候”。“虛”為病機的本質,“實”乃是病證假象的病理狀態。
6.真實假虛 即“大實有贏狀”。“實”為病機的本質,“虛”乃是病證假象的病理狀態。
(二)邪正盛衰與疾病轉歸
1.正勝邪退 (1)概念:指正氣奮起抗御邪氣,正氣漸趨強盛,邪勢日衰或被驅除。(2)轉歸:疾病好轉或痊愈。
2.邪勝正衰 (1)概念:指邪氣亢盛,正氣虛衰,機體抗邪無力,病勢惡化。(2)轉歸:疾病惡化。
3.邪正相持 (1)概念:邪正勢均力敵,相持不下,病邪稽留,病勢處于遷延狀態。(2)轉歸:病勢遷延,經久不愈,或發展成慢性病證。
4.正虛邪戀 (1)概念:指正氣大虛,余邪未;或正氣難復,無力驅邪,疾病**難愈。(2)轉歸:1)治理得當,疾病好轉或痊愈。2)治理不當,病情遷延或轉化慢性病或留有后遺癥。
5.邪去正虛 (1)概念:指邪氣雖被祛除,但正氣亦耗傷,有待恢復。(2)轉歸:多為重病后的恢復期,須加強調養,方能康復。
細目二、陰陽失調
(一)陰陽偏盛
指病邪侵襲人體,導致機體陰陽雙方某一方的病理性亢盛狀態,屬“邪氣盛則實”的實證。
1.陽偏勝 (1)概念:即陽盛。指陽氣病理性亢盛,機能亢奮,機體反應性增強,熱量過剩的病理狀態。(2)特點:表現為陽盛而陰未虛的實熱病證。
2.陰偏勝 (1)概念:即陰盛,指陰氣病理性偏盛,機能抑制或減退,熱量耗傷過多,代謝產物積聚的病理狀態。(2)特點:表現為陰盛而陽未虛的實寒病證。
(二)陰陽偏衷
指人體陰或陽不足所引起的病理變化,包括精氣血津液的不足和功能的減退;臟腑經絡生理功能的減退和失調。
1.陽偏衰
(1)概念:即陽虛,指機體陽氣虛損,機能減退或衰弱,代謝減緩,產熱不足的病理狀態。
(2)特點:多表現為機體陽氣不足,陽不制陰,陰氣相對亢盛的虛寒證。
(3)形成:1)先天稟賦不足,2)后天飲食失養,3)勞倦內傷,4)久病傷陽。
(4)表現:一般以脾腎陽虛為主,尤以腎陽虛衰(命火不足)最為重要。
2.陰偏衰
(1)概念:即陰虛,指機體陰氣不足,精、血、津液等陰液虧少,以及陰虛不能制陽,導致陽氣相對亢盛,機能虛性亢奮的病理狀態。
(2)特點:多表現為陰氣不足,制約陽熱、寧靜功能減退,陽相對亢盛的虛熱病證。
(3)形成:多由陽邪傷陰;或五志過極,化火傷陰;或久病耗傷陰液等所致。
(4)表現:表現為涼潤、抑制與寧靜功能減退,從而出現虛熱、失潤及虛性亢奮等癥。一般以肺、肝、腎陰氣陰液不足為主,尤以腎陰虛虧為重要。
(三)陰陽互損
1.陰損及陽 指由于陰氣陰液虧耗,累及陽氣生化不足,形成了以陰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病理狀態。
2.陽損及陰 指由于陽氣虛損,無陽則陰無以生,累及陰液生化不足,從而在陽虛的基礎上又導致了陰虛,形成了以陽虛為主的陰陽兩虛病理狀態。
(四)陰陽格拒
1.陰盛格陽 (1)概念:又稱格陽。指陰寒偏盛至極,壅閉于內,逼迫陽氣浮越于外,致使陰陽不相維系順接,而相互格拒的一種病理狀態。(2)特點:陰盛于內,格陽于外,表現假熱之象,即真寒假熱證。
2.陽盛格陰 (1)概念:又稱格陰。指陽熱偏盛至極,深伏于里,陽氣被遏,郁閉于內,不能外達于肢體,從而將陰氣排斥于外的一種病理狀態。(2)特點:陽盛于內,格陰于外,表現假寒之象,即真熱假寒證。
(五)陰陽亡失
1.亡陽 (1)概念:指機體陽氣發生突然性脫失,而致全身屬陽的功能突然嚴重衰竭的病理狀態。(2)表現:陽氣暴脫亡失,則溫煦、推動、興奮、衛外功能衰竭尤為突出,故可見大汗淋漓,肌膚手足逆冷,面色蒼白,躇臥神疲,脈微欲絕等癥。
2.亡陰 (1)概念:指機體陰氣陰液發生突然性大量耗傷或丟失,而致全身屬陰的功能出現嚴重衰竭的病理狀態。(2)表現:亡陰之時,以寧靜、滋潤與內守等功能衰竭最為明顯,可見氣喘,煩躁不安,手足雖溫而汗多欲脫,面色紅或紫,脈數疾等危重病證。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