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目三、精、氣、血失常
(一)精的失常
1. 精虛 (1)概念:是指腎精(先天之精)和水谷之精虧耗不足,及其功能低下所產生的病理狀態。(2)形成:1)先天稟賦不足,2)后天失養,3)過勞傷腎,4)臟腑精虧,日久累及于腎。
2.精瘀 (1)概念:指男子精液阻滯精道,排精障礙的病理狀態。(2)形成:多由房勞過度,忍精不泄,或少年**。
(二)氣的失常
1.氣虛 (1)概念:指元氣耗損,周身之氣不足及功能減弱,臟腑功能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狀態。(2)形成:1)先天稟賦不足;3)后天失養;3)肺脾腎功能失調,4)氣生成不足;5)勞倦內傷.6)久病不復
2.氣滯 (1)概念:即氣機郁滯,指氣的流通不暢,郁滯不通的病理狀態。(2)形成:1)情志內郁;2)痰、濕、食積、瘀血等阻遏氣機;3)外邪內犯,抑遏氣機;4)臟腑功能障礙而氣機郁滯;5)氣虛運行無力而郁滯。
3.氣逆 (1)概念:指氣機升降失常,或氣升之太過,或降之不及,臟腑之氣逆上的病理狀態。(2)形成:1)情志內傷,2)飲食寒溫不適,3)外邪侵犯,4)痰濁壅阻等引發臟腑之氣上逆,5)氣虛而上逆。
4.氣陷 (1)概念:指在氣虛病變基礎上發生的,以氣的上升不足或下降太過,氣的升舉無力而下陷為特征的病理狀態。(2)形成:1)氣虛病變發展而來,尤與脾氣虛關系最為密切。2)素體虛弱或病久耗傷,以致脾氣虛損,清陽不升,3)中氣下陷。
5.氣閉 (1)概念:指氣機閉阻,外出障礙,以致清竅閉塞,出現昏厥等的病理狀態。(2)形成:1)情志刺激,2)外邪、痰濁等閉塞氣道,使氣不得外出,以致清竅被蒙所致。
6.氣脫 (1)概念:即氣不內守,大量向外亡失,以致機能突然衰竭的病理狀態。(2)形成:1)正不敵邪,久病消耗而氣衰竭;2)大出血、大汗出等氣隨血脫或氣隨津泄。
(三)血的失常
1.血虛 (1)概念:指血液不足,濡養功能減退,以致臟腑百脈、形體器官失養的病理狀態。(2)形成:1)失血過多,新生之血不及補充;2)脾胃虛弱,化源不足。
2.血瘀 (1)概念:指血液循行遲緩,或流行不暢,甚則血液瘀結停滯成積的病理狀態。(2)形成:多由氣滯而血行受阻。
3.血熱 (1)概念:指血內有熱,使血行加速,脈絡擴張,或血液妄行而致出血的病理狀態。(2)形成:1)邪熱入于血分;2)情志郁結,郁久化熱;3)陰虛火旺。
4.出血 (1)概念:指血液逸出血脈的病理狀態。(2)形成:1)血熱;2)氣虛;3)外傷;4)瘀血內阻。
(四)精氣血失調
1.精與氣血 失調主要表現為精氣兩虛、精血不足、氣滯精瘀和血瘀精阻等病理變化。
2.氣滯血瘀 氣的運行郁滯不暢,以致血液運行滯澀或障礙,繼而出現血瘀的病理狀態。
3.氣虛血瘀 氣對血的推動無力而出現血行不暢,甚至瘀阻不行的病理狀態。
4.氣不攝血 氣虛不足,統攝血液功能減弱,血不循經而逸出脈外,導致各種出血的病理狀態。
5.氣隨血脫 在大量出血的同時,氣隨血液的突然流失而急劇脫散,從而形成氣血并脫的危重病理狀態。
6.氣血兩虛 氣虛和血虛同時存在,組織器官失養,而致機能減退的病理狀態。
細目四、津液代謝失常
(一)津液不足 機體津液虧少,致使臟腑、形體、官竅、皮毛失其滋養、濡潤和充盈,從而產生一系列干燥枯澀的病理狀態。
(二)津液輸布、排泄障礙
1.原因:主要與脾、肺、腎、三焦的功能失常有關,并受到肝失疏泄病變的影響。(1)脾運化水液功能減退;(2)肺失宣降;(3)肝失疏泄,氣滯而水停;(4)腎的蒸化功能減退;(5)三焦水道不利,津液轉化為汗液和尿液之氣化障礙,水液貯留于體內所致。
2.表現:
(1)濕濁困阻,可見胸悶嘔惡,脘腹痞滿,頭身困重,口膩不渴,腹脹便溏,苔等癥。
(2)痰飲凝聚,滯留于機體不同部位而有多種病機變化和臨床表現。如“梅核氣”、“懸飲”、“支飲”等病證。
(3)水液貯留于肌膚或體內,發為水腫或腹水等病證。
(三)津液與氣血關系失調
1.水停氣阻 (1)概念:指津液代謝障礙,水濕痰飲潴留,導致氣機阻滯的病理狀態。(2)形成:多由痰飲水濕病變發展,影響氣機通利所致。
2.氣隨津脫 (1)概念:指津液大量丟失,氣失其依附而隨津液外泄,以致暴脫亡失的病理狀態。(2)形成:多由高熱傷津,或大汗傷津脫液,或嚴重吐瀉耗傷津液所致。故說:“吐下之余,定無完氣”。
3.津枯血燥 (1)概念:指津液虧乏枯竭,導致血燥而虛熱內生或血燥生風的病理狀態。(2)形成:1)高熱,燒傷而致津液損耗,2)陰虛癆熱,津液暗耗。
4.津虧血瘀 (1)概念:指津液耗損,導致血行滯澀不暢的病理狀態。(2)形成:高熱、燒傷,或大汗出,或吐瀉等因素,致使血容量減少,血行不暢,從而導致血瘀。
5.血瘀水停 (1)概念:指因血脈瘀滯導致津液輸布障礙,而致水液停聚的病理狀態。(2)形成:1)因血瘀而津液環流不利;2)血瘀而致氣滯,氣滯則津停為水。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