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基礎知識
一、會計的定義和起源
會計是以貨幣為主要計量單位,反映和監督一個單位經濟活動的一種經濟管理工作。
二、企業會計準則的體系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由基本準則、具體準則、會計準則應用指南和解釋公告等組成。
三、會計基礎理論
(一)會計基本假設
會計基本假設是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前提,是對會計核算所處時間、空間環境等所作的合理設定。會計基本假設包括會計主體、持續經營、會計分期和貨幣計量等四個假設。
1.會計主體
會計應當僅為特定的會計主體服務。會計主體,是指企業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的空間范圍。會計主體假設要求企業應當對其本身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反映企業本身從事的各項生產經營活動。明確界定會計主體是開展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工作的重要前提。
2.持續經營
假設企業在可預見的未來不會破產被清算,即假設企業的經營活動處于一個正常運行狀態。
3.會計分期
會計分期是將企業持續不斷的資金運動人為地分割為若干連續、長短相同的期間,以分期提供會計信息。
4.貨幣計量
貨幣計量,是指會計主體在財務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時以貨幣計量,反映會計主體的生產經營活動。
該假設包括兩個意思:
①會計僅反映那些能以貨幣表達的信息;
②幣值穩定假設。
(二)會計基礎
企業會計的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以權責發生制為基礎。權責發生制要求,凡是當期已經實現的收入和已經發生或應當負擔的費用,無論款項是否收付,都應當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計入利潤表;凡是不屬于當期的收入和費用,即使款項已在當期收付,也不應當作為當期的收入和費用。
收付實現制是與權責發生制相對應的一種會計基礎,它是以收到或支付的現金作為確認收入和費用等的依據。
(三)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會計信息質量要求是對企業財務報告中所提供會計信息質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財務報告中所提供會計信息對投資者等使用者決策有用應具備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可靠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實質重于形式、重要性、謹慎性和及時性等。
1.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業應當以實際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為依據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如實反映符合確認和計量要求的各項會計要素及其他相關信息,保證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內容完整。
2.相關性
相關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與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的經濟決策需要相關,有助于投資者等財務報告使用者對企業過去、現在或者未來的情況作出評價或者預測。
3.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清晰明了,以便財務報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4.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具有可比性,此可比性要求企業達到如下標準:
(1)同一企業不同會計期間的可比,即縱向可比。為達到此要求,企業在選擇會計方法時,應保證前后期一致,即使發生了會計政策的變更,也應當按規定方法進行會計口徑的調整,以保證會計信息的前后期一致。
(2)同一會計期間內,不同企業之間的可比,即橫向可比。為了達到此要求,企業應采用國家統一規定的方法去進行會計處理;
5.實質重于形式
實質指的是經濟實質,形式指的是法律形式,此原則要求企業在進行會計處理時,應當以經濟實質為準,而不受法律形式的制約。
企業發生的交易或事項在多數情況下,其經濟實質和法律形式是一致的。但在有些情況下,會出現不一致。例如,以融資租賃方式租入的資產,雖然從法律形式來講企業并不擁有其所有權,但是由于租賃合同中規定的租賃期相當長,接近于該資產的使用壽命;租賃期結束時承租企業有優先購買該資產的選擇權;在租賃期內承租企業有權支配資產并從中受益等,因此,從其經濟實質來看,企業能夠控制融資租入資產所創造的未來經濟利益,在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上就應當將以融資租賃方式租入的資產視為企業的資產,列入企業的資產負債表。
6.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業提供的會計信息應當反映與企業財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有關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項。
7.謹慎性
謹慎性原則要求企業對交易或事項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不應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低估負債或者費用。
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面臨著許多風險和不確定性,如應收款項的可收回性、固定資產的使用壽命、無形資產的使用壽命、售出存貨可能發生的退貨或者返修等。會計信息質量的謹慎性要求,需要企業在面臨不確定性因素的情況下作出職業判斷時,應當保持應有的謹慎,充分估計到各種風險和損失,既不高估資產或者收益,也不低估負債或者費用。例如,要求企業對可能發生的資產減值損失計提資產減值準備、對售出商品可能發生的保修義務等確認預計負債等,就體現了會計信息質量的謹慎性要求。
8.及時性
及時性要求企業對于已經發生的交易或者事項,應當及時進行確認、計量和報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相關推薦:
北京 | 天津 | 上海 | 江蘇 | 山東 |
安徽 | 浙江 | 江西 | 福建 | 深圳 |
廣東 | 河北 | 湖南 | 廣西 | 河南 |
海南 | 湖北 | 四川 | 重慶 | 云南 |
貴州 | 西藏 | 新疆 | 陜西 | 山西 |
寧夏 | 甘肅 | 青海 | 遼寧 | 吉林 |
黑龍江 | 內蒙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