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國家-57.在地震面前,科學還是大有作為的。通過對地震波的研究,人們發現地震波包括縱波和橫波,前者傳播速度更快,但破壞力較小,而后者則相反,因此,人們通過地震監測臺網,監測到傳播速度更快的地震波縱波,向監測中心發出信號,監測中心即可通過客戶端用無線電波向公從和重點設施發現警報。也就是說,地震警報是無線電波和地震橫波的一場“賽跑”,在地震橫波尚未到達時,給人們以警示。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 )。
A. 地震波橫波的監測難度高于縱波
B. 地震警報系統的精度和速度亟待提高
C. 無線電波技術的發展是實現震前預測的前提條件
D. 科學利用兩種地震波的時間差可以發現有效的地震警報
【答案】D
【所屬考試模塊】言語理解與表達
【題型】
【考點】意圖判斷
【難度系數】中等
【作者】李樹鵬
【解析】結論詞“因此”引導的第三句和第四句為重點句。第四句的引導詞為“也就是說”,所以三四句為并列關系。兩句話都是在強調解釋:人們先利用監測臺探聽到地震的縱波,然后爭取在地震橫波之前,通過無線電波向公眾預警。因此,
本題答案為D選項。
【糾錯】文段重點句的意思是通過“監測臺”探聽縱波,通過“無線電波”傳遞信息,所以C選項僅僅提到“無線電波”是不準確的。
【信息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勿要寄望預報 專心科學警報 強震后如何亡羊補牢》
原文鏈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4/27/c_124638053.htm
--------------------------------------------------------------------------------------------------
2014-國家-58. 傳統的純文學雜志正在悄然地進行一場“時尚革命”,最近一段時間,陸續有著名純文學雜志宣布“觸網”,這些雜志都有幾十年歷史,從來都是“幾十頁紙走天下”,所以此番趕時髦引發了眾多圍觀,不過本報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這些文學期刊大多面臨傳統讀者減少、年輕讀者難尋的窘境。因此“觸網”對它們而言固然是時尚,也是一種順應時代的自我救財贖。
這段文字沒有論及的是( )。
A. 傳統文學期刊面臨著如何吸引年輕一代讀者的問題
B. 純文學雜志走向數字化是擺脫目前困境的唯一救贖
C.傳統文學期刊“觸網”是順應時代潮流,大勢所趨
D. 過去的幾十年,純文學雜志保持著紙質媒價的傳統
【答案】C
【所屬考試模塊】言語理解與表達
【題型】
【考點】細節理解
【難度系數】中等
【作者】孟葵
【解析】由文段“不過本報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這些文學期刊大多面臨傳統讀者減少,年輕讀者難尋的窘境”,可知A項說法正確。文段最后一句話“因此觸網對他們而言固然是時尚,也是一種順應時代的自我救贖”,可知B項說法正確。由文段“這些雜志都有幾十年的歷史,從來都是幾十頁紙走天下”,可知D項正確。C項說法絕對,且數字化是純文學雜志擺脫困境的唯一救贖文段中也沒有提到,故答案為C。
【信息源】泉州網《老牌文學雜志也“觸網” 趕時髦引發眾多圍觀》
原文鏈接: http://www.qzwb.com/gb/content/2012-12/17/content_4250483.htm
--------------------------------------------------------------------------------------------------
2014-國家-59. 我10歲的時候,就輟學回家當了農民,當時我做夢也沒有想到幾十年后,我竟然成了一個以寫小說為職業的人,我在農村度過了漫長的青少年時期,在這期間,我把周圍幾個村子里那本書讀完之后,就與書本脫離了關系。我的知識基本上是用耳朵聽來的,就像諸多作家都從老祖母講述的故事里汲取了最初的文學靈感一樣,我也有一個很會講故事的祖母,還有一個會講故事的爺爺,還有一個比我的爺爺更會講故事的大爺爺——我爺爺的哥哥,村子里凡是上了點歲數的人,都是滿肚子的故事,我在與他們相處的幾十年里,從他們嘴里聽說過的故事實在是難以計數。
這段文字的關鍵詞是( )。
A. 耳朵 閱讀 回憶
B. 耳朵 閱讀 靈感
C. 閱讀 故事 靈感
D. 閱讀 故事 回憶
【答案】B
【所屬考試模塊】言語理解與表達
【題型】
【考點】主旨概括
【難度系數】中等
【作者】宋麗超
【解析】文段中農民作家指出了自己知識來源。作者先介紹了來源之一前期村子里僅有的幾本書,即四個選項中均有出現的“閱讀”;后面側重說明了脫離了書本的知識,即原文“用耳朵聽來的”,此處出現關鍵詞之一“耳朵”。緊接著,作者說“就像諸多作家都從老祖母講述的汲取了最初的靈感一樣”,后面便具體介紹了耳朵聽來的“靈感”。據此,鎖定第三個關鍵詞“靈感”。故此題正確答案為B。
【糾錯】A項和D項的“回憶”,文段沒有提及,為干擾選項。C選項的“故事”,屬于“靈感”的具體表現,予以排除。
【信息源】人民網《用耳朵閱讀》,
原文鏈接: http://book.people.com.cn/GB/69399/107426/187652/11413181.html
--------------------------------------------------------------------------------------------------
2014-國家-60. 目前我國并不缺乏好的設計,人才也不少,但如何與生活在、市場結合,讓設計灰飛煙滅產業,其間還有不少障礙。一是藝術家與生產廠家缺少交流的渠道。二是設計師閉門造車的不少。三是廠家對設計缺乏人、興趣。許多專家認為,對設計的現代認知應該推廣到所有企業,讓企業舍得投資。只有明白了設計是未來競爭的主要資本,是國際社會衡量產品的主要標準,是消費者購買天平中的主要砝碼,企業才能擁有重視設計的戰略眼光。
從這段文字可以推出( )。
A. 設計者與企業溝通不暢制約著設計的市場化進程
B. 國內企業對設計水平的評價與國際標準存在差異
C. 企業不愿在設計環節投資造成大批設計人才流失
D. 企業對設計的漠視阻礙了我國設計的產業化發展
【答案】D
【所屬考試模塊】言語理解與表達
【題型】
【考點】意圖判斷
【難度系數】中等
【作者】岳蕾
【解析】文段主要說的是如何讓設計成為產業的問題。從“對設計的現代認知應該推廣到所有企業,讓企業舍得投資”以及“只有明白了設計是……企業才能擁有重視設計的戰略眼光”,可以推斷:目前我國企業不重視設計,這阻礙了我國設計的產業化發展。因此選D。A項“設計者與企業溝通不暢”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并且“設計的市場化進程”也與文段的“讓設計成為產業”的表述不符。B項“對設計水平的評價”文段中沒有體現。C項,文段只是說,專家認為要“讓企業舍得投資”,并沒有提到企業不愿投資導致“大批設計人才流失”的問題。
【糾錯】A項比較有迷惑性,但是除了表述片面、“設計的市場化進程”表述與原文不符之外這兩個問題之外,A項還偏離了文段的主體:A項的主體是“設計者與企業”,而文段的主體是“企業”。由此可以排除A項。
【信息源】《文化脈動:設計是文化,更是生產力》
原文鏈接: http://www.taizhou.com.cn/wenhua/2012-09/29/content_723849.htm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