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匯總:2014大學生村官農業農村工作知識:新農村建設匯總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總的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這20 個字內容極其豐富,涵義十分深刻。
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近幾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鄉關系中的深層次矛盾及問題逐漸凸現出來,“三農” 問題成為困擾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重大難題。因此,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 村。農村人口眾多是我國的國情,只有發展好農村經濟,建設好農民的家園,讓農民過上寬裕的生活, 才能保障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才能不斷擴大內需和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發展。沒有農村 全面小康就沒有全國的小康。
1.要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好農業和農村工作,要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 社會發展,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新農村建設關鍵是通過城鄉 統籌、城鄉互動、城鄉和諧來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促進 農村經濟社會全面進步。
2.堅持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進一步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以提高糧食生產為中心的農業綜 合生產能力來推進農業現代化,這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核心目標。
3.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重點在“多予”上下工夫。 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國家財政支出、預算內固定資產投資和信貸投放,要按照存量適度調整、增量 重點傾斜的原則,不斷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的投入。
二、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強化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產業支撐
新農村建設的核心是解決“三農”問題,而農業發展始終是“三農”問題的重中之重。
現代農業是相對于傳統農業而言的,是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發展現代農業,就是 以資本、物質和技術等先進要素為基礎,對傳統農業進行改造,以工業化的生產手段裝備農業,以先進 的科學技術提升農業,以社會化的服務體系支持農業,以科學的經營理念管理農業,最終實現農業發 展方式的轉變。
發展現代農業是一個歷史趨勢,也是一個世界潮流。從發達國家的實踐看,由于各國資源稟賦不 同,發展現代農業的模式也不相同。如資源豐富、勞動力短缺的國家,發展現代農業、實現農業現代化 走的是用資本和技術替代勞動,提高勞動生產率、實現規模化經營的道路;而人多地少、農業資源相對 短缺的國家走的是以資本和技術替代土地、水等稀缺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集約化經營的 道路。
面對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巨大需求,面對資源和環境的雙重約束,要大力做好以下諸多方面的工 作:必須大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基地和區域 性農業科研中心,加強在財稅、金融和技術改造等方面的扶持,積極探索對公益性職能與經營性服務 實行分類管理的辦法,完善農技推廣的社會化服務機制;堅持立足國內保障糧食供給,執行落實最嚴 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保護種糧農民利益,穩定發展糧食生產,努力保持糧食供求平衡;必須積極推進農 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積極引導、支持和鼓勵發展多種農業產業化經營形式,推進 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經營,引導和支持農民發展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加強農村現代流通體系建設, 將農產品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緊密結合起來,使農民參與農產品加工、銷售環節的利潤分配,提高 農民收入水平。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