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媽”絕對是今年的熱詞:她們“懂經濟”,抄底黃金、轉戰比特幣、瞄準國外房產市場;她們會娛樂,沒事時跳個廣場舞、呼朋引友去旅游;她們精力充沛,家庭財權一把抓、日常家務沒少干、一家大小安排妥;她們“夠精明”,柴米油鹽算得精、國家大勢看得清……連海外都關注到“中國大媽”的力量:先稱大媽“大戰華爾街金融精英”、又說要將“Dama”(大媽的拼音)收入《牛津英語詞典》、最近有海外媒體高呼“大媽就是中國經濟的秘密武器”。
別看“中國大媽”被形容得那么“神乎”,其實她們不神秘也不復雜,就是咱們普通老百姓。她們的表現,與這個群體的特征、生活的圈子密切相關,也與整個國家的經濟局勢與決策緊緊相連。在“中國大媽”身上,我們可不要光抱著看熱鬧的心態,因為讀懂了“大媽經濟”,也就觸碰到了中國經濟的脈搏。
一、有錢有閑,生活最幸福
“全世界都無法阻止中國大媽跳舞。”
從小城社區的廣場,到京城魔都的繁華街頭,伴隨著歡天喜地的音樂,中國大媽帶著十足的自信,向大家展示著自己對生活的熱愛。現在連歐洲城市都出現了大媽廣場舞的身影。據說,盡管因為過于喧鬧給當地居民帶來了一些困擾,但中國大媽們“精氣神”卻引得歐洲大媽們羨慕不已。
“有點錢、有點閑,中國大媽是最幸福的一群人。”有人這樣評價中國大媽。
說得還真挺有道理,在這個青年人忙學業、中年人忙養家、老年人忙看病的社會環境中,大媽們還真是一個幸福群體——
大媽比大爺退休早,她們年方50或55歲,未來的一二十年內,手腳靈活,做得動、跑得多,所以她們個個是家務能手、跳起舞來都身輕如燕、打個“飛的”毫不含糊;
她們深受傳統文化影響,年輕時一邊為了家庭生活辛苦操勞,一邊為建設祖國而努力工作;大半輩子她們都在籌劃著柴米油鹽的花銷,在省吃儉用中硬是存下了一些積蓄;
如今領上了退休金,她們大多覺得手里還算有些閑錢;她們掌握著家里的財政大權,投資理財基本都是她們說了算;
年輕時她們大多沒買過太多好東西,現在都頗有消費欲望;她們大半輩子都在精打細算中度過,即便現在開始努力消費,也絕對精明,“性價比高”永遠是她們的第一選擇;
她們大多兒女成家立業,在含飴弄孫之外,她們還有大量閑余時間,找個好的方式打發這些時間,成為她們共同的訴求;她們對新鮮事物保持著充分的好奇心,網購、發微信、寫博客、看明星八卦,她們緊跟時代潮流;
她們當年在單位都是和藹可親的“大姐”,退休后也不愿意“脫離群眾”,與身邊鄰里的姐妹們打得火熱,廣場、小區活動中心都有她們活躍的身影;她們時刻保持高度責任心,義不容辭地帶上“紅袖箍”維護小區安全、熱心地為大齡青年牽線搭橋,在她們看來這是在繼續為祖國發揮著余熱;
當然,她們也有小“缺點”,比如愛跟風、有點小攀比、小虛榮;
更重要的是,在她們背后都有讓人省心的大爺,大媽們無論是“買黃金、炒房產”,還是廣場翩翩起舞、坐著飛機滿世界跑,中國大爺們都以“純爺們”的寬闊胸襟,默默地在背后支持。
二、大媽中也有“狠”角色
中國大媽無意置身江湖,但江湖中自有大媽的傳說——
“中國大媽抄底黃金,價值1000多億元人民幣的300噸黃金瞬間被掃;華爾街賣出多少黃金,大媽們照單全收。”曾經這則關于中國大媽的傳說風靡世界,《華爾街日報》甚至專門創造了“Dama”這個用漢語拼音得來的單詞。
與平日在咱們身邊的大媽形象不同,在投資界,中國大媽給人的印象似乎都是“狠”角色,比如說,這抄底黃金就給人簡單粗暴的感覺。
關于大媽的傳說,“最新版本”無疑是出手海外置業與炒比特幣。
濟州島是韓國最大的島嶼,也是韓國著名的風景游覽勝地。現在濟州島上的地產項目連個樣板間都沒有。當地一家房地產項目方稱,他們一期項目中的180套,已出售了150多套了,99%都是中國人買的。這家地產商的話,未免有些促銷的意味,但韓國國土交通部公布的數據倒也能說明問題。
數據表明,今年第一季度,中國人新購買的韓國土地多達40萬平方米,同期歐洲人買了14萬平方米,美國人只買了9萬平方米。在濟州島購房者中不乏中國大媽的身影。有媒體報道,有旅行社專門開出濟州島看房旅游線,報名的都是“中國大媽”,呼朋喚友好不熱鬧。
比特幣是一種有點復雜的網絡貨幣。有報道說,隨著比特幣價格的暴漲,中國最近成為全球最大的比特幣市場。在近日總交易額大于1000萬元人民幣的貴賓用戶中40%為女性。比特幣交易平臺火幣網CEO李林說,所謂的貴賓客戶,是一次投資百萬甚至千萬元以上的客戶,雖然這些大客戶從人數上并非占據主流,但從資金投放量上已經占到了平臺總交易量的30%左右。
“你常會聽到客服人員一接電話就是李姐、王姐的,都是中國大媽。”當很多專業互聯網記者還沒有搞清楚“比特幣是什么”的時候,“中國大媽”現身比特幣市場,還是蠻讓業界震驚的。有很多記者就質疑,大媽是否真的了解比特幣,了解這一市場的風險有多大。
與抄底黃金不同,海外置業與購買比特幣需要更多的資金,也需要有一定專業知識。這考驗的,不僅是大媽們的財力,還有國際性的投資眼光。
專家普遍認為,“中國大媽”對金融風險的把握能力普遍不強,對國際資本市場的認識也不夠。隨著中國資本市場逐步開放,大媽未來遇到金融風險要遠遠大于現在。投資光靠“狠”不行,大媽們有空還是要多學習點專業知識,進一步提升自己的投資水平。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