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發布之后,中央再次出臺《黨政機關國內公務接待管理規定》,對公務接待中暴露出的部分“頑疾”逐一開出藥方。這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一項重要行動,彰顯了中央建設節約型機關、解決奢靡問題的堅定決心。
公務接待活動出現講排場、比闊氣、大手大腳和奢侈浪費現象,嚴重敗壞了黨風政風,嚴重損害了黨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黨的十八大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對此高度重視,明確要求完善公務接待制度等厲行節約制度體系,堅決剎住鋪張浪費之風,切實遏制公款消費中的各種違規違紀違法現象。隨著中央“八項規定”的出臺、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開展,以及一批典型案例陸續被曝光、一批違規違紀官員受到嚴懲,公款大吃大喝這個早該攻陷的堡壘開始慢慢瓦解。今年以來,全國過半重點餐飲企業利潤大幅下降,個別高端餐飲企業下降達300%,其中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政務酒宴訂單減少。高端餐飲行業整體進入“寒冬”,一定程度上正是公款吃喝及其背后機關作風轉向的積極信號。
然而,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奢靡浪費等不正之風并沒有絕跡,個人交情用公款埋單、工作中送購物卡、假借考察公費旅游、喝完高檔酒又去夜總會、借著培訓外出旅游等公務接待中的典型問題仍大量存在。由于不良風氣具有反復性和頑固性的特征,經常是“管得緊時好一些,管得松時就反彈”,所以要打贏這場“戰斗”,除了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別無他法。中央新近出臺的《條例》和《規定》,充分證明反對奢侈浪費絕不是一陣風,不僅要避免奢靡浪費之風“回潮”,更要把制度的“籠子”扎牢扎緊。這兩份“嚴字當頭”的文件,構筑起了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黨內法規堤壩,既給奢侈浪費者劃定了制度“紅線”,也給以身試法者設定了“高壓線”。有了這樣綜合性、基礎性的黨內法規,黨政機關做好節約工作、防止浪費行為就有了總的依據和遵循,毫無疑問將有利于改進工作作風,樹立黨和政府的良好形象。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圍繞反“四風”問題,提出了加快體制機制改革和建設的新要求。實踐也證明,作風方面的積弊頑疾,歸根結底要靠制度來祛除。也就是說,推動黨員干部從被動“不敢”到主動“不為”,實現不良作風的真正徹底轉變,必須建立科學化、規范化、常態化的制度。《條例》和《規定》正是制度產物,體現的正是法治思維和改革精神。比如,《規定》緊緊抓住創新管理和深化改革這兩個“治本”之策,通過深化公務接待管理體制改革、接待服務社會化改革、機關內部接待場所轉制改革、機關所屬接待資源集中統一管理改革等四項改革,力求根本上鏟除滋生公務接待違規浪費行為的土壤。與此同時,強調運用法治方法進行問責,目的是通過剛性的制度約束、嚴格的制度執行、有力的監督檢查、嚴厲的懲戒機制,形成不愿、不敢、不能違規違紀接待的正確導向和正面預期,從而使公務支出和公款消費中的各種違紀違規違法現象得到切實遏制。
早在兩年前,國家預防腐 敗局在分析腐 敗新特征時提出了“軟腐 敗”,這是相對于收錢收物的“硬腐 敗”而言的,主要表現在:當官“愛面子”,親民“做樣子”,講話“賣關子”,弄權“打幌子”,干事“鉆空子”,應酬“趕場子”,升遷“找路子”。不難看出,“軟腐 敗”正是當下要大力解決的“四風”問題,這關系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關系黨和人民事業興衰成敗。要從源頭上懲治“軟腐 敗”,就必須加快體制機制改革和建設,必須劃定制度“紅線”、設定違紀“高壓線”,推進作風轉變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