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家發改委主任張平本周表示,下半年將抓緊制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收入分配已經成為社會關注和爭論的焦點。中國究竟需要一個怎樣的收入分配模式,并沒有形成廣泛的社會共識,在一些重大問題上還存在嚴重分歧。
狹義上的國民收入分配指國民收入在國民經濟各部門、各生產單位和非生產單位以及居民中的分配過程。長期以來,中國一直就具體的收入分配談收入分配,囿于具體的方案設計中難以自拔,也造成了各種片面認識。
事實上收入分配模式只是一個國家經濟體制的一部分,并與政治體制、社會管理體制有密切的聯系;并不存在一個獨立于基本經濟制度之外的收入分配模式。因此,討論收入分配模式,不能離開對基本經濟制度的討論。
在整體改革的大方向不明確的情況下設計收入分配政策、制定收入分配改革方案,恐怕也難以取得有效的成果。中國應該建立一個什么樣的經濟模式以界定收入分配?我覺得有五個基本問題需要做出回答。
計劃體制還是市場體制?
中國不能為了追求平均主義而離開市場經濟軌道,倒退回計劃經濟時代。20世紀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模式在實踐中的失敗,已經清楚地告訴我們哪些事是不能做的:不能為了社會公平而否定市場,用政府分配代替市場分配,實行平均主義的分配政策。因為這意味著鼓勵偷懶,懲罰努力工作的人,懲罰效率更高、更能滿足市場需要的企業,因而導致喪失經濟效率、發展停滯。
同時這也意味著每個公民必須放棄個人自主權利,把自身命運的決定權和收入的分配權交給上級和少數金字塔頂端的決策者來決定,給了政府過大的決策權力,使濫用權力謀取私利或者輕率錯誤的經濟決策成為可能。歷史事實已經證明這條路是違背多數人的利益,是走不通的,甚至可能給社會帶來重大災難。
原始市場還是現代市場?
中國需要現代市場經濟,需要自由競爭,需要在競爭中鼓勵進步、淘汰落后,使每個人努力工作,使經濟高效運行。但這種淘汰指的是資源重組,而不是人身淘汰。中國不需要重走已經被西方發達國家丟棄的完全自由放任、實行適者生存的“叢林法則”的原始資本主義。
這兩種市場經濟的區別是,前者承認和保護市場競爭帶來的收入差別和社會差別,但同時通過一系列制度來保障每個公民的基本生存權利和基本生活條件,并通過再分配和社會保障把收入差距限制在一個社會可接受的范圍內,從而保證社會和諧發展;而后者則單純強調私人所有權神圣不可侵犯,主張把經濟活動中自由競爭、優勝劣汰的法則推廣到整個人類社會生活領域,反對一切政府干預,把人類社會關系變成血淋淋的互相排斥、互相傾軋、甚至你死我活的關系,亦即社會達爾文主義。
事實上這種原始資本主義模式已經被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所拋棄。目前左派與右派之間關于市場經濟是好是壞的爭論,常常都沒有區分清楚這兩種不同的市場經濟。
權貴資本主義還是公平競爭?
市場經濟之路可能出現兩種結果。一種是權力與資本結合,通過錢權交易、暗箱操作,把公共資源轉化為私人財產,最大限度地獲取壟斷利潤,形成少數侵占社會公眾利益、把持經濟命脈的既得利益階層或權貴集團,形成高度壟斷的市場。另一種是權力在公眾監督下行使,市場按公平競爭的原則運行,鼓勵提高效率,鼓勵進步創新。前一種模式不僅造成巨大的社會不公平,同時也導致經濟效率的喪失,把社會引向腐敗和停滯、倒退。只有在公眾監督下運作的權力和實行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模式,才可能是一個和諧、高效、發展可持續的經濟模式。
發達國家在19世紀和20世紀前期的經驗、拉美國家在20世紀后期的歷史經驗都證明,當收入分配嚴重向少數人傾斜,而把大多數人拋在一邊,當日益做大的蛋糕越來越大的部分被少數人據為己有,這一經濟體制就不可能繼續保持持續、穩定運行,它帶來的經濟失衡和社會沖突早晚會促使體制發生改變。主動的體制變革是更理想、全社會損失更小的方式。而如果做不到這一點,社會及其各階層成員都會被迫付出更大的代價。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