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概述
2011年2月2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了《2012年度黨政機關公務用車選用車型目錄》,公開向社會征求意見。進入名單的412款公務車全部為國產自主品牌車型,人們熟悉的奧迪、奔馳、豐田越野等高檔公務車型由于屬外資或合資企業生產而落選。可以預見,合資品牌已基本無緣2012年度黨政機關公務用車采購。公務用車采購定位于國產自主品牌,是《征求意見稿》的最大亮點,令人稱道。
與2009年的“名單”相比,公布的“目錄”還有一個特點:有五款新能源轎車進入了目錄,其中四款為純電動轎車。
建國以來尤其上世紀90年代之前,國內的馬路上跑的多半是外國制造的進口車,尤其是轎車。主要是因為國產汽車工業不發達,產量少。行政機關是轎車采買的主要機構,長期使用進口車的慣性衍化為對洋品牌轎車的癡迷與崇拜。即使國產汽車工業長大了,公務用車仍然更愿意采購進口或者合資汽車企業生產的外資品牌的轎車。
其實,公務用車采購定位于國產自主品牌,是國際慣例。美國、德國、韓國、日本等國就不用說了,即使印度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政府用車也是清一色的自主品牌。公車采購“國產化”,也是《政府采購法》的要求。《政府采購法》規定:政府采購應當采購本國貨物、工程和服務。
相關評論
@老百姓心中的公車應該是什么樣的?民調顯示,排在首位的特征是“國產”(80.5%),其次是“不豪華”(60.4%),排名第三的是“排量低”(60.0%)。其他還有:“價格低”(54.1%)、“低調”(44.1%)等。
@《法制日報》:眾所周知,公車采購長期是不透明的,某些地方政府采購公車,事前既不向公眾打招呼,采購過程也很隱秘,這樣一來,公眾如何監督政府采購自主品牌公務車就是一個大問題。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很多地方官員坐慣了合資、進口汽車,恐怕不習慣坐國產車。或是為了享受、為了面子,不愿采購國貨。種種事實和跡象表明,自主品牌汽車要想“壟斷”公車采購市場,除了自身要強身健體,還有賴于政府健全制度,公車選用《目錄》具有強制性,同時讓公眾參與監督公車采購。
@《華西都市報》:對于自主品牌,如果把相關政策扶持看作是一個準入口,那么政府采購即是自主品牌的一個重要市場出口。發展壯大自主品牌,僅僅靠活躍的市場入口顯然不夠,更重要的是要有順暢的市場出口。以此類推,在倡導自主創新、推進節能減排、促進中小企業發展等諸多方面,都存在幾乎同樣的問題。所以,未來的政府采購目錄,需要站在產業結構調整和宏觀調控層面,去謀篇布局。
@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羅磊:與前幾年我國自主汽車產業較弱小的情況相比,這幾年我國自主汽車產業無論在品牌、設計,還是在質量上都有了長足的進步,已經完全具備作為政府采購對象的資格。公車采購用的是財政的錢,本來就應該照顧民族產業。所以,公車用自主品牌是早就應該做的一件事情,只是過去我們沒做,現在補上了。
@中南大學廉政與法治研究中心教授鄧聯繁:“公車用自主品牌要真正落實,關鍵在于健全監督機制,加大監督力度。”鄧聯繁指出,公車用自主品牌不能只是口號,不能只停留于文件層面,而應該紀檢監督、財政支出監督和公眾輿論監督三管齊下,促使其落到實處。
從去年年初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黨政機關公務用車配備使用管理辦法》,到去年1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制定頒布《黨政機關公務用車選用車型目錄管理細則》,再到工信部等最近發布《2012年度黨政機關公務用車選用車型目錄》(征集意見稿),不難看出,我國公車治理專項工作正在有序推進。
@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徐煥東:當前公車問題有兩大主要癥結:一方面,部分官員把公車視為享受的工具和權力的象征;另一方面,官員采購公車是在花納稅人的錢為自己辦事,只追求好用,而不考慮國家的產業發展問題,納稅人無法實現有效監督。“所以,公車改革首先應該建立起約束政府花錢的有效制度;其次應該引導官員形成發展民族經濟與保護民族工業安全的意識;最后,應該建立老百姓監督政府花錢的常態化機制。”
@復旦大學社會學者顧曉鳴教授:即使在市場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只要擁有汽車工業,大多選擇本國品牌作為公務用車,這是“國際慣例”。如何在未來的政府采購中避免地方保護、形成公平競爭氛圍也值得關注。
@《中華工商時報》:值得關注的一個問題是接下去,省部級領導干部用車是否會“與國際接軌”,也采用自主品牌。雖然目前有業界人士表示紅旗等品牌可能會扛起這一重任,但尚未得到相關部門正式確認。
此外,分析一般公務用車和執法執勤用車“全自主”的趨勢,對自主品牌產品提升品牌形象有一定幫助。但是從公車改革的大趨勢看,公務車采購也應當逐步壓縮。自主品牌不能把公車市場當做競爭主戰場。尤其是分析《目錄》征求意見稿,412款候選車型分屬上汽、東風、一汽等大集團,產地涉及上海、安徽、廣東等多個省市,如何在未來的政府采購中避免地方保護、形成公平競爭氛圍也值得有關部門關注。
模擬題
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了《2012年度黨政機關公務用車選用車型目錄》,進入名單的412款公務車全部為國產自主品牌車型,對此你有什么看法?
參考解析
今年公車選用車型目錄把外資進口車型和合資車型均排除在外,等于把廣闊舞臺留給了自主品牌車型。此舉一出,輿論大贊。無論是推進公車改革,還是鼓勵自主品牌發展,公務用車選用自主品牌產品都具有積極意義。
第一,有利于加快公車改革的步伐。輿論對公車腐敗的關注和批評,促使政府下決心改革公車,限制了公車的排氣量,降低了公車采購的價格標準,使得自主品牌汽車有了被政府采購青睞的機會,“價廉物美”的自主品牌汽車進入公務用車選用車型目錄就順理成章。
第二,有利于推動政風清新、改善政府形象。公務車采購以前追求豪華或超標準配備,盲目追求外資品牌,有負面影響。指定公務車的采購標準,并將自主品牌列入其中,可以扭轉現在公務車消費當中的不正之風。
第三,此舉不僅鼓勵了自主品牌汽車發展,有利于改變中國汽車市場長期被外資品牌主導的局面,而且還降低了公車采購成本,減輕了納稅人負擔。還是對中國本土汽車工業注射的一支強心劑,它所起到的作用不僅有利于直接拉動自主品牌銷量,還具有更重要的對于普通民眾購車的“示范意義”。
第四,促進節能減排。目前自主品牌產品中小排量車是主流,而且一些自主研發的混合動力、新能源等節能汽車也將陸續進入政府采購目錄。告別貪大求洋,轉向綠色節能,政府公務用車的選擇對大眾消費示范作用強,對社會帶來的長期影響不可估量。
但要把這一政策落到實處,還需要建立健全長效機制。
第一,公車用自主品牌要真正落實,關鍵在于健全監督機制,加大監督力度。公車用自主品牌不能只是口號,不能只停留于文件層面,而應該紀檢監督、財政支出監督和公眾輿論監督三管齊下,促使其落到實處。加快健全財政監督制度,推進預算民主。
第二,加強官德教育,強化權力約束,減少官本位等特權、攀比觀念滋生蔓延。部分官員把公車視為享受的工具和權力的象征,應該引導官員形成發展民族經濟與保護民族工業安全的意識。
第三,汽車品牌進入協議供貨目錄,只是一種供貨資格,并不意味著采購單位就實際采購該類車型。這說明《目錄》還不具有強制性。而且,如果有地方政府今年不按《目錄》采購,也缺少相應的罰則。因此,政府應該細化《目錄》的內容,使《目錄》具有強制性。
第四,建立健全社會監督和民眾監督制度。公車使用的監管不僅在于采購環節,整個使用環節同樣應該管起來,公車私用、公車濫用的情況,公車能耗高的問題,都應該引入公眾監督,才能有效遏止“車輪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