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以來,新西蘭、澳大利亞等世界主要產奶國大幅下調出口中國的原料粉價格,國內乳品企業紛紛減少采購國內原料奶,轉而垂青低價進口原料粉,這導致部分地區奶農鮮奶無處銷售,甚至出現了殺牛或賣牛現象,亟待引起重視。
乳企減少鮮乳收購
記者從飛鶴、光明、完達山等乳品企業了解到,自去年下半年以來,受低價進口原料粉沖擊,許多乳企自產的原料因成本高企而大量積壓,使企業不得不以減少收奶量的方式,消化庫存,減少“虧空”。
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富裕縣是光明乳業的奶源基地。據基地總經理趙忠介紹,2011年,該基地一直保持日平均收購鮮奶520噸以上,但今年的日均收奶量卻只能維持在420噸左右,整整下降了100噸。
“減少收購量實在是無奈之舉。7月份進口全脂粉在天津港的到岸價格是每噸2.25萬元,直接送貨到廠價格也不過每噸2.4萬元,而我們采購、加工1噸全脂粉的成本是3.4萬元,這意味著企業每生產1噸奶粉就凈賠1萬塊錢。”趙忠說。
記者還了解到,在進口原料的沖擊下,作為我國少數實行了生鮮乳政府指導價的地區,黑龍江省乳品企業處境尤其艱難。
2011年,為保護奶農利益,黑龍江省開始對生鮮乳實施政府指導價,最近一次公布生鮮乳交易參考價格為2011年第四季度,當時黑龍江省要求“乳品企業結算到奶農的基準價格為每公斤3.27元,下浮不低于10%”,即最低不低于2.94元/公斤。
飛鶴乳業副總經理肖光輝說,政府實行指導價的初衷是保護奶農利益,但在當前進口原料每噸2.4萬元的條件下,再讓企業以2.94元/公斤的價格收奶,加上其他生產加工費用,折合每噸3萬元以上,成本遠高于進口原料到岸價,“如果企業不摻假的話,就只有認賠”。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乳企為降低生產成本,開始轉向采購進口原料粉。
“市場環境一時難以改變,企業為了正常運轉,只能選擇具有價格優勢的進口原料粉,近期我們已決定購進1000噸進口全脂粉,現在訂單已下,只待下月到貨,希望以此減少企業的虧損。”肖光輝說。
奶農頻頻殺牛賣牛
由于國內乳企普遍減少了收奶量,“乳業危機”開始向養牛戶蔓延,賣牛、殺牛現象屢屢發生。
黑龍江省雙鴨山市是完達山乳業的奶源基地之一。在該市尖山區養牛先進村窯地村,記者看到,道口用紅磚墻圈起來的大型榨奶站已廢棄,村里看不到奶牛的影子。
窯地村綠野合作社負責人秦萬春告訴記者,由于完達山乳業已全面停止收購雙鴨山市的鮮奶,他7月份已賣掉了家中最后的17頭奶牛。
“賣掉的牛全是澳大利亞進口的荷斯坦奶牛,一年產奶都在7噸以上,買的時候每頭牛最少也要2萬塊,現在17頭牛一共才賣了10萬塊錢。買家說得也明白,現在賣牛的多了,一天掉一次價,今天不賣,明天連這些錢也賣不上!”秦萬春說。
雙鴨山市在本世紀初引進黑龍江省乳業龍頭企業完達山,最高峰時全市奶牛養殖達3萬多頭。作為雙鴨山市養奶牛的先進村,窯地村的奶牛最多時有1000多頭。“如今,咱奶農手中的牛該賣的賣,該殺的殺,全村找不到一頭牛了。”秦萬春說,農民當初多是貸款養牛,如今眼看著投資“顆粒無收”,不少人連本錢都賠了進去!
在黑龍江奶牛養殖重點地區——齊齊哈爾的依安縣也出現了奶農大量賣牛的情況。當地最大的龍頭企業搖籃乳業因庫存原料與進口原料價格嚴重倒掛,經營出現巨虧,幾個月前已經停產,當地日產奶200多萬噸的生產能力不得不“自尋出路”,大部分奶農忍痛將奶牛賣掉。
記者采訪還了解到,即使在龍頭企業仍能正常收奶的地區,由于國家對種植業補貼及務工收入的增加,奶農養牛的積極性也不高。富裕縣塔哈鄉洪順奶牛養殖基地負責人吳海濤說,去年他買了200頭奶牛,養了一年覺得效益不如其他行業,今年已轉向從事種植業了。
業內建議積極應對
進口奶源何以如此低價?對此,多數業內人士認為,這可能是部分國際投機商為擠垮中國乳品產業的惡意作為,涉嫌貿易傾銷。
趙忠說,國外奶牛飼養規模化程度較高,加之有大片的天然草原,生產成本自然很低,即便如此,其原料粉的價格也絕對不應低到這樣的程度。
記者在光明乳業富裕基地看到的一份某原料粉出口國奶業協會的統計數據,也印證了這種說法。這份統計表顯示:今年1月,該國原料奶在本國的平均售價約在每公斤2.8元,每噸價格約為2.8萬元,明顯高于其每噸2.25萬元的天津港到岸價格。
從事乳品產業20多年的肖光輝認為,這種蹊蹺的定價不能不讓人懷疑國際上一些人正在惡意操縱中國乳業市場,其目的就是徹底打垮中國乳業,以獲取高額壟斷利潤。
“現在完全依靠國外奶制品的惡果已初露端倪,某國外品牌的一聽奶粉在中國賣的價格要比在他們本國高100多塊錢,也就是說中國消費者并沒有從低價原料中受益,而是承擔了高價。”肖光輝說。
針對這一形勢,業內人士建議,相關部門須采取積極措施加以應對。
首先,應在大環境上確保公平競爭。一些乳業人士告訴記者,當前中國乳企確實面臨著生存危機,但他們并不因此要求國家對乳品生產企業進行保護,而是希望政府更多地關注乳品行業的市場形勢,調查國外是否存在惡意傾銷行為,采取必要措施,為國內乳品企業創造公平競爭的環境。
其次,針對當前原料市場低迷的形勢,建議繼續對生鮮乳市場實行政府指導價,當市場上鮮奶收購價低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要啟動強制性指導價,以保證奶農利益,調動奶農的養殖積極性,避免奶源市場出現大起大落。同時,可根據奶農交售鮮奶量適當給予企業補貼,以維持企業正常運轉。
而最根本的,是要加強國產乳業的質量和品牌建設,恢復消費者對國產乳品的信心。業內人士建議,國家應完善乳品企業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體系,確保乳業產品的衛生質量,同時進一步加快乳制品行業的結構調整,鼓勵充分競爭,引導企業通過兼并、重組等方式淘汰落后產能,培育更多的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龍頭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