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山西太原召開的中國博物館協會區域博物館專業委員會2012年會上傳出的信息顯示:我國登記注冊的博物館數量到2011年年底已迅猛發展到3589個,并且還在以每年100個左右的速度增長,但與此同時,已建成的大量博物館現生存堪憂(11月22日新華網)。
熱熱鬧鬧建設,冷冷清清運營。有量無質的“中國式博物館建設”的隱憂正慢慢顯露出來——由于資金跟不上,安全設施不達標,建成后無法開館;給不了編制,沒有保障,工資低,招攬不到專業人才;而即便運營正常,游客稀少也是老大難問題。
換言之,博物館數量固然重要,而且相較于發達國家平均每1萬人至10萬人擁有一個博物館的水平還有待提高。但也很顯然,博物館建成后如何發揮它在宣傳、教育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方面的作用更應該成為當前我們亟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只不過,博物館是個“不斷花錢的事情”,光靠固定的財政補貼還遠遠不夠。如何進一步落實博物館配套設施建設和設備更新經費,增強接待能力、增加服務項目、改進服務手段,保證博物館正常、高效運轉,將會是長期橫亙在博物館生存路上的攔路虎。
那么,博物館如何破解“建館容易守館難”呢?首先應該更加注重內涵和創意。博物館屬于永久性公共文化服務機構,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和特殊性,是對中華文化遺產這一特殊資源的保護與傳承。這也就要求博物館必須有其與眾不同的地方特色和親民色彩與服務意識。如此,博物館才可能吸引游客,成為一個人們愿意常去的地方,一個有故事、有內涵的地方。
其次,在化解博物館經費制約的問題上,也有很多路徑可以走。在其他一些國家,博物館運營資金的大部分來源是通過企業和基金會籌款。而在國內,成都大邑縣的建川博物館圍繞博物館做長產業鏈,建了茶鋪、文物商店、旅游紀念品商店、餐飲酒店等配套設施,使博物館有了強大的“造血”功能。據了解,2011年建川博物館運營成本約2000萬元,而產業鏈帶來的收益則高達5000萬元。
再者,必須改變當前博物館專業人才的生存困境。相關部門應出臺相應政策,支持與保障從業人員的待遇和地位,讓他們可以安安心心地為保護好祖先留下的文化遺產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