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什么拯救你,“爆表”的霾?2013年席卷大半個中國的霧霾引發國人無數感慨。經濟總量躍居全球第二的中國,由于粗放發展方式帶來的諸多問題日益凸顯,霧霾的大面積聚集正是表現之一。
在中國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如何把好船頭,引領中國進入2.0時代,成為執政者面臨的嚴峻考題。
政績考核銳意糾偏引發新期待
12月6日中組部發布《關于改進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政績考核工作的通知》,對政績考核“指揮棒”作了清晰明確的新指示,強調要突出科學發展導向,加強綜合分析,“不能簡單以地區生產總值及增長率論英雄”。十八屆三中全會閉幕不足一月出臺的這一新規,如劃破霧霾的一縷陽光,引發各界廣泛關注。
12月10日至13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再次提出“要全面認識持續健康發展和生產總值增長的關系”,“ 努力實現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得到提高又不會帶來后遺癥的速度”,“強化教育和考核,從思想上糾正不正確的政績導向。”
在一周的時間里,中央從不同層面對干部政績考核做出闡述與指示,彰顯出中央對未來中國發展的堅定導向與執政思維。
黨政干部的政績考核,與官員的職務發展空間關聯度高,向來是“指揮棒”。此番政績考核評價體系的調整,特別是對“唯GDP”考核取向的銳意糾偏,無疑將對地方黨政干部的為政理念與行為產生重要影響。
用新版政績考核“指揮棒”“導向”未來中國
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取得的發展成就有目共睹,但在“唯GDP馬首是瞻”的發展理念下,粗放的發展模式帶來的諸多矛盾問題也難以回避,生態環境惡化、資源約束逼仄、結構性就業矛盾突出……“升級”發展方式成為中國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
隨著對中國發展實踐認知的不斷深化,與時俱進的黨中央也在不斷修訂完善中國發展的藍圖,從三位一體到四位一體,社會建設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再到十八大 “建設美麗中國”的提出,生態文明被高度強調,未來中國的發展方向越來越清晰。如何用好干部政績考核的“指揮棒”,有效推動各級領導干部轉變發展理念,增強科學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自覺性日益迫切。
事實上,近年來中央已日漸增強對“唯GDP論英難”干部考核取向的糾偏,科學發展的重大戰略思想提出后,中央明確提出要建立健全與此相適應的干部考核評價機制。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完善干部考核評價機制,促進領導干部樹立正確政績觀。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改革政績考核機制,著力解決“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以及不作為、亂作為等問題。此番中組部推出的干部考核新規,直擊干部考核弊端,極具針對性。亮點不僅體現在更加注重對發展質量的考核,突出科學發展導向,更在于強化了對干部政績的綜合分析,強調從歷史與現實多種維度進行考量。
在長期的“GDP崇拜”下,“政績焦慮”成為官場的一種流行病。“政績工程”、“形象工程”此起彼伏,“拔了銀杏栽梧桐”、“新官不理舊賬”、“竭澤而漁吃子孫飯”等現象廣受詬病。注重“通盤”考量的政績考核新規,把有質量、有效益、可持續的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社會和諧進步、文化建設、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建設等作為考核評價的重要內容,強化約束性指標考核,加大資源消耗、環境保護、消化產能過剩、安全生產等指標的權重,彰顯了中央謀求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執政思維。
放眼中國經濟政策,這一意旨同樣顯明清晰,從“十二五”規劃中央將GDP年均增長目標調整為7%,到日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堅持穩中求進、改革創新”,“全面認識持續健康發展和生產總值增長的關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大力改善民生,促進科學發展,已成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航向與重點。
把好干部考核“指揮棒”,可謂握住了地方領導政績觀的命脈。在當前干部交流任職日益頻繁的背景下,考核新規無疑給“投機取巧”、“不計代價”、“另起爐灶”、“舉債蠻上”的官員戴上了“緊箍咒”,同時也使那些著眼長遠、務實發展的干部更有奔頭。山西右玉縣18任縣委書記堅持植樹造林,才讓不毛之地變得滿目蔥蘢,可以期待,在干部考核新導向的驅動下,會有越來越多的黨政干部將科學發展人民幸福作為執政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落到實處必須三方面“跟得上”
當然,也必須看到,干部政績考核的銳意糾偏與新規出臺只是邁出了第一步,抓好政績考核“指揮棒”,必須思想認知、配套執行、監督究責“全跟上”。
首先,思想認識要到位,要避免兩種誤區。一方面不能指望政績考核新規一出,諸多問題會迎刃而解,徹底改變舊有的執政思維及派生的各種問題絕非一朝一夕之功,摒棄“GDP至上”也必須拿出“壯士斷腕”的決心和勇氣。另一方面,不能將“不簡單以GDP論英雄”誤讀為GDP增長不再重要。在我國當前的發展階段,發展依然是硬道理,依然是解決一切問題的關鍵,必須要“抓住機遇保持國內生產總值合理增長”。
其次,必須以科學完善細化的考核指標體系作保障。對于考核新規是否會引發消極影響,中組部負責人回應稱,政績考核新規使考核由單純比經濟總量、比發展速度轉變為比發展質量、發展方式、發展后勁,對干部來說不是沒有發展壓力了,而是壓力更大要求更高任務更重。然而壓力更大也好,不再搞“一刀切”也好,如果沒有科學完善細化的考核指標體系作保障,實效恐也無從談起。
最后,干部政績考核必須加大公眾參與監督權重,“硬化”責任追究。
“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要嚴懲重罰”,“把大氣污染防治措施真正落到實處” ,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治理環境的決心擲地有聲。可以期待,在新政績考核導向的驅動下,中國霧霾的驅散終將不是夢。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