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試其實最需要是兩種能力,一種是對社會事物的理解程度,一種是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只有把這兩者有機的結合,才能在答題高度和深度上有超越別人的表現,因此,我們應該從這兩個方面著手去提升答題能力。華圖教育資深專家下面就以一道例題為證,介紹一下怎樣答題才能更有質量。
真題:有人說:“一個民族看待知識分子的態度說明其文明程度,一個民族看待工人農民的態度說明其良心。”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一看到題目,我們頭腦中馬上反映出是觀點類題型,對于這種題型,很多學員反映就是無話可說,空無一物,或者在答題時停留在就事論事的層面,沒有上升到理論和國家大政方針上來,因此在答題高度上欠缺就不足為怪了。具體的表現就是學員回答是回答了,但往往流于問題的表面,沒有深入挖掘題目的內在含義,也沒有聯系到問題的實質,這是普遍的現象。
比如知識分子是什么?是文化和科技的生產者和傳承者,重視知識分子就是重視文化和科技,重視文化而不是宗教,說明國家的大政方針是對的,說明他們重視人才,那么重視人才的目的是什么? 說到底就是重視發展,所以說對待知識分子的態度說明了國家如何看待發展問題。
而一個國家的政權根基往往是農民和工人,在建立政權的時候工人農民是主力軍,在建設國家的時候工人農民也是主力軍,因此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對工人農民的主力軍作用的理解,而在穩定的社會進程中,這些主力軍在社會的地位則往往偏弱勢,收入低,社會地位低下,一旦遇到經濟危機或者社會動亂,受害的首先是他們,而一旦農民和工人無法生存下去,他們就會加入到其中,再次體現其主力軍的作用,這樣的結果往往是非常可怕的,所以,只有國家清楚的認識到這一點,才能時刻保持對涉及工人和農民政策的清醒,因為這個涉及到國家的穩定問題。
從以上論述我們可以看出,如何對待知識分子和工人農民,就是如何對待發展和穩定的關系,這才是這個題目的實質。很多同學聽到這里往往會大喊一聲“原來如此”,恍然大悟。至此,我們再就發展和穩定的關系進行論述總結,比如發展和穩定互為基礎,互為保障,同時要具體的舉一些例子,比如國家對待知識分子的政策,鼓勵自主創新,甚至科教興國方略,都可以提到,而對于農民工人方面,可以舉一些加強社會保障,再就業培訓,住房保障和低保等類似的案例,這樣整體的答題質量就上去了。
通過這道題,我們可以發現,在回答某些觀點類題型的時候,一定要找準答題的方向,搞明白出題人想讓你回答那些方面的政策,只有你找準答題的方向,才能理解問題的實質,才能實現較高的答題質量。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