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題目】如何理解圍繞棄嬰安全島的爭議
【題目解析】
最近,一種四四方方的人工“小島”正在全國各大城市浮現。島上是接連出現的棄嬰,島外是波濤洶涌的爭議。
這種被稱作棄嬰安全島的裝置,有嬰兒床、保溫箱,可以延時報警,構成延長棄嬰存活期的臨時庇護場所。民政部于今年7月下發通知,要求各省設置試點。目前南京、西安、成都等城市的棄嬰安全島已開始運行。
可是,紅頭文件并不能平息小島周圍的爭議。輿論糾結的主要是兩個問題:這會不會鼓勵年輕父母推卸自己撫養孩子的責任?這會不會縱容遺棄這種既違法、又突破道德底線的行為?
質疑者的論據可以信手拈來。石家莊市社會福利院門外的安全島接收過一名棄嬰,襁褓中有一張從單線練習本上撕下來的小紙條,上面寫著:“我是一名未婚的年輕媽媽,實在沒有辦法了……”南京社會兒童福利院12月剛啟用這一設施,就接收棄嬰25名,數量比往年同期增多,甚至連外省市的父母也慕名前來。總之,質疑者認為棄嬰安全島讓一些正在猶豫的父母“多了一分放心”。
相比之下,支持者的聲音顯得有些悲壯:遺棄行為不會因為一座棄嬰島而終止,一座棄嬰島也拯救不了世間所有的遺棄。在保障棄嬰生命安全與尊嚴的整個過程中,這只是脆弱又無奈的最后一環。民政部下發的通知里,也提到目前還要“加強正面的宣傳和輿論引導”。
早在兩年前棄嬰安全島剛設置試點時,就有學者試圖用兩種福利理念的碰撞來解釋爭議的由來。按照國家福利主義的觀念來看,福利院是政府投資創辦的社會福利機構,設立棄嬰安全島是一種主動介入的國家福利行為。而自由主義的福利理念強調個體責任,個人應該承擔起對自己孩子生養、撫育的責任,而不是簡單地推給國家和社會。
這種解釋超越了道德范疇的責難,但依舊不能回答所有問題。實際上,棄嬰安全島遭受爭議,只是因為它讓已經算不上什么大新聞,被社會習慣甚至漠視的棄嬰問題,重新浮出水面。
如果沒有棄嬰安全島,可能不會激起這些爭議,但并不等于就沒有這些問題。質疑者可能沒有意識到,如果沒有這樣的小島,這些無辜的小生命被發現時,很可能臉上爬著螞蟻,身上遭到了流浪動物的啃噬,渾身冰冷,錯過了最佳的救治期。如果沒有棄嬰安全島,福利院接收棄嬰的數量下降了,但這些孩子很可能悄無聲息地躺在城市角落冰冷的水泥地上。
同樣的現實和輿論困境不止圍繞棄嬰安全島。不久前,北京一位人大代表建議公立醫院實行學生墮胎低收費制度,避免懷孕少女因為沒有足夠的流產費用,去選擇收費相對便宜的小診所遭受二次傷害。這被網友視為縱容不道德行為的“腦殘”建議。
穿過喧囂的爭議表面,仔細想想,沒有棄嬰安全島,棄嬰同樣存在;公立醫院設置再高的墮胎門檻,也掩蓋不了未成年人性教育匱乏的現實。這些措施其實都是最后一道保護屏障,承載不了太高的期望。要想解決問題,還要追溯到源頭——但恰恰是那些前置性的保障舉措不夠到位。或許可以這么理解,輿論透出的焦慮不僅指向一座小小的棄嬰安全島,更指向需要不斷完善的社會福利保障體系。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