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概述
廣東省教育廳于2012年10月25日發布的信息表明:2012年各層次的高校畢業生中,研究生初次就業率最低為90.09%,已經持續七年不如專科生。
而在一周前,一條《研究生畢業回家種地老父氣絕服毒》的視頻被眾多網站論壇紛紛轉發而成為熱點話題。視頻主人公是河北大學中國近現代史專業2008級碩士研究生苗衛芳。今年研究生畢業后,沒能找到一份理想的“鐵飯碗”工作,回到村里種地。其父苗風山感覺壓力巨大,選擇了服毒自殺。一些村民以苗衛芳為“反面教材”教育孩子:“看他,這么多年學都白上了,以后不要跟他學。”很多網友在評論中感嘆“知識難改命運”。
其實,苗衛芳的遭遇不是孤例。2009年11月26日,上海某名校研究生楊元元自殺身亡。她在自殺時曾對母親說:“都說知識改變命運,我學了那么多知識,也沒見改變。”
碩士為何成“碩蟻”?這背后的社會問題正引發深思。
相關評論
@人社局副局長何士林說:曾幾何時,“知識就是力量”鼓舞了多少寒門學子發奮讀書,跳出農門,即便在包分配的教育體制已被打破的今天,“高學歷”仍然是農村娃改變現狀的人生夢想。但是,上學不等于就業,“高學歷”不代表有能力,這是人們不得不直面的社會現實。
@一位專家曾說,我們的學術型碩士研究生根本沒有做科研。理工科院系由于專業的特點,研究生可以幫導師打個下手,說難聽些就是廉價勞動力,而文科的研究生連做廉價勞動力的機會都沒有,完全處于沒有科研可做又失業的狀態,除了上與本科生形式相同的課程外就是放羊,大把的時間在網游與韓劇中度過。而大多數人只知道讀了研究生能找到更好的工作,于是本科生們盲目報考研究生。
@微軟公司原全球副總裁、谷歌中國創始人、創新工廠董事長李開復認為:“受高等教育的時候既是學生可塑性最強的時候,也是學生最容易被誤導的時候。學校除了要培養高智商人才之外,還必須培養人品好和有團隊精神的人才及做事能力。否則走出校門的人才很可能成為不能適應現代社會要求的畸形人才。”[1]
模擬題
近年研究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畢業成“蟻族”,甚至出現了研究生畢業回家種地,老父氣絕服毒,研究生找不到工作自殺的悲劇,對此談談你的看法。
參考解析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關系到一個民族和國家的未來,高等教育的質量直接決定為整個社會提供的后備人才儲備。曾幾何和,作為高等教育代表的研究生在社會中有著很到的社會地位,是人才的象征。但是幾年研究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畢業成蟻族,更有甚者因為找不到工作而自殺,父親服毒,得令痛心。
研究生就業絕非僅僅是個人問題,而是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研究生作為高端研究型人才的代表,出現了材料中的現象會對社會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一方面,研究生學歷的取得要經過長期的求學經歷,花費巨大的成本,有的農村學生甚至是借債讀書,無法找到工作的現實不能彌補付出的成本,在社會上會加大讀書無用論的認知。另一方面,研究生是從事專業方向研究的人員,掌握了較高的專業能力和素質,無法找到工作不僅是社會人才資源的浪費,更是造成了國家大量投入的教育資源的浪費。
之所以會出現目前研究生畢業變蟻族的現象,我們不能僅僅歸咎于研究生自身就業觀念,更應該反思產生這一現象的社會根源,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其原因主要是以下方面:
第一,國家盲目的擴招政策。研究生的數量和國家的招生政策直接相關,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造成了大量企業倒閉,國家為了緩和大學生就業難,開始對研究生進行擴招。擴招政策對緩解當年大學生就業難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隨著三年時間過去,研究生面臨同樣就業問題。
第二,我國高校研究生培養模式存在缺陷。
我國碩士培養目標參照蘇聯的副博士學位,3年時間要完成修課與論文寫作,基本上失去了實踐的機會。雖然我國借鑒了職業型研究生培養制度,我們的學術型碩士研究生根本沒有做科研。而那些刻苦的研究生也是做著大致相同、觀點陳舊的論文,學到的大量知識并不能轉化為能為社會服務、促進社會發展的能力時,學到的知識得不到更大的回報。
第三,研究生家庭的期望值過高。
在中國人傳統的認知中,普遍認為研究生畢業的高學歷就代表著高能力,能夠獲得很好的工作和很高的收入,這一現象在農村更為普遍。但是現實并非如此,研究生的高學歷并非等同于高能力,加之當前研究生擴招,不可避免的會存在貶值現象,但是在傳統觀念的壓力之下,很多人無法接受研究生找不到工作的社會現實,心理承受能力不強的學生會發生自殺的悲劇。
因此,解決研究生就業為題是一個社會的系統工程,需要從以下幾方面統籌協調。
第一,國家制定合理的培養規模。高等教育是一個國家教育水平的重要體現,但是高等教育的發展要遵循必要的規律,培養規模要和社會需求和自身所擁有的資源相匹配。因此,國家相關教育部門對研究生的招生規模應該加以理性的控制,不能僅僅為了緩解就業而擴招。
第二,改革研究生教育培養模式。研究生作為專業研究型人才,必須改變當今粗放的教育培養模式,積極借鑒國際上的先進經驗,一方面加大研究生教育期間的實踐比例,不能僅僅在課堂的書本中進行研究生學習。另一方面,引導研究生的研究與社會實際和社會需求相結合,使研究成果更好的服務社會,體現研究的真正價值。
第三,轉變傳統的高學歷等于高能力的認知。隨著市場化的不斷推進,社會更加認可一個人的實際工作能力而非僅僅是學歷文憑。研究生個人和中國的廣大家庭應當轉變之前對研究生過高的期望值,從社會實際出發,放低姿態,用自己所學逐漸的創造屬于自己的價值。
只有這樣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才能獲得長足的發展,我國才能由教育大國轉變為教育強國,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