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試考場上,“沉穩”是永恒的法寶,“審題”是答題的天條!如果沒能抓住題干的要點,那至少暴露出兩個問題:一是考生在聽題時注意力不集中,二是考生對題意缺乏基本的理解能力。如此一來,題目答得再好也只是從一個錯誤走向另一個錯誤罷了。可見,正確抓住題干要點是所有面試考生都必須明確的一個基本常識。
下面,就以以往國考面試真題中的一道人際溝通題目為例,講解一下究竟應該如何審題。
【例題】
小張是借調到某單位的年輕職工,他和該單位領導及該單位職工老趙一起去某縣調研。該縣是領導以前工作過的地方。在調研中小張發現該縣存在很嚴重的問題,他對老趙說要向領導匯報,老趙建議小張謹慎點好。調研結束后還沒等到向領導匯報,兩人就被邀請去吃飯,席間小張對該縣情況插話較多,而且把他發現的問題直接提出來了,導致當時現場氣氛尷尬。
請問:你覺得小張做的有什么問題,為什么?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做?
○審題關鍵點之一:審清設問要求
“答非所問”是面試考場上極為常見的一種致命失誤,想要杜絕這一點,就要在審題時準確的抓住題干的設問要求。
本題中,設問要求有兩個,問題一:“你覺得小張做的有什么問題,為什么?”問題二:“如果是你,你會怎么做?”可以看出,設問中明確要求考生在答題時應契合這樣兩個目標:一是找出小張的做法中的不妥之處,并給出理由;二是給出正確的解決辦法。這兩個目標先后有序、缺一不可。然而這樣一個看似并不復雜的設問,在不同考生作答時卻變得面目全非,直接導致“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題目中要求考生對小張的做法進行評價,從這個設問出發,我們就應該在答題時說出小張的做法錯在哪里,原因何在。那么判斷對錯靠的是什么呢?其實就是人際溝通的兩大要素——身份與情境,換言之,我們需要判斷小張的做法是否符合身份,是否在適當的場合選擇了恰到好處的溝通方式。因此,我們就找到了審題時的另外幾個關鍵要點。
○審題關鍵點之二:審清作答角色和其他主體的身份特征
題干對小張的身份是如何描述的呢?有這樣一句話:“小張是借調到某單位的年輕職工,他和該單位領導及該單位職工老趙一起去某縣調研。”聽到這句話之后,我們應該抓住這樣的幾個要點:
首先,小張是一名前去某縣負責調研的工作人員。
抓住了這個要點對我們答題有何幫助呢?從這個身份出發,我們可以想到,調研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實事求是”,也就是說,小張在工作中應該堅持原則,想方設法的查明真相。同時,調研還應該做到“科學、全面、準確”,也就是說,小張面對發現的問題應該多方考證,而不應該草率的下結論。
其次,小張是一名借調到某單位的新員工。
抓住了這個要點,我們可以想到,小張既然是借調過來的新員工,就有可能對新單位的情況不是很熟悉,因此在工作中應該全面了解單位情況,以做到對事實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