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意味著文化產業在未來五年內占GDP的比重由目前的2.5%上升至5%以上,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將會不斷強化,產業規模將繼續擴大,而產業發展增速也將加快。有報告指出,如果考慮“十二五”期間GDP內生增長,文化產業復合增長速度至少達到22%~25%。據測算,若按照GDP年均增速9%來計算,到2015年文化產業增加值占比將翻番,這意味著屆時文化產業規模將達到2.85萬億元,是2009年末的3.4倍。
延續我國政府對文化產業發展的高度重視和扶持,2011年以來,有關政府部門出臺了多項與文化產業有關的政策措施和扶持手段,中國證監會表示,支持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發行上市,鼓勵文化類上市公司進行并購重組。財政部提出,要完善促進文化改革發展的政策保障機制,提高文化支出占財政支出比例。國稅總局則準備完善支持新興文化產業的稅收政策。文化部聯合保監會出臺了保險業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相關文件。至此,關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已經形成與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的全面合作,加上文化產業投融資公共服務平臺的建成,已經形成了一個對文化產業發展進行金融支持的完整體系。
在此政策體系的推動下,2011年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金融創新工具和產品層出不窮,版權質押等也實現了零的突破。在推動動漫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國家重點產業園區的建設和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的搭建成為重點工作,繼續通過動漫企業認定為相關企業減輕稅負,通過創立動漫精品工程創新對動漫產業進行資金扶持的手段,既引導了創作方向,也為企業參與市場競爭創造了更好的環境。
文化產業的發展進一步得到地方政府的重視,我國大部分省區市都召開了由地方最高級別領導主持或參加的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專門會議,對各自區域的文化產業發展進行了資源梳理、特點總結和發展規劃,體現出東部地區以大城市為中心、以新興產業門類為主的文化產業發展特點,中西部地區以區域文化資源為基礎、以特色為主導的跨越式文化產業發展路徑。 各地政府對文化產業的扶持力度仍然維持在較高水平,不僅表現為文化產業扶持資金的規模擴大,很多地方還相繼成立了資金規模更大、資金投放效率更高的文化產業發展基金,嘗試用市場化的手段調配資源、扶持產業發展。
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高科技產業,乃至制造業的融合趨勢都表現得更加明顯,文化產業的服務性功能更加突出,溢出效應開始受到更多的重視,并由此帶來了文化企業的升級改造和集約化發展。在產業融合發展的同時,借助其他產業的經驗和實力,文化企業也顯示出了升級改造和集約化發展的特點。2011年以來,我國又有一批文化企業實現了上市,股市當中的文化傳媒股板塊已經形成。這些上市文化企業大都來自于文化與其他產業結合的“邊緣”地帶,比如新媒體領域等。
進入“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在保持較快發展速度的同時還應追求較高的發展質量。我國文化產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將指向何處,值得關注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