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頁:給定材料 |
第 4 頁:參考解析 |
查看匯總:2015年上海公務員考試《申論》沖刺試題及答案匯總
一、注意事項
1.本題本由給定資料與作答要求兩部分構成。考試時限為180分鐘。其中,閱讀給定資料參考時限為50分鐘,作答參考時限為130分鐘。滿分100分。
2.監考人員宣布考試開始時,你才可以開始答題。
3.請在題本、答題卡指定位置填寫自己的姓名,填涂準考證號。
4.所有題目一律使用現代漢語作答在答題卡指定位置。未按要求作答的,不得分。
5.監考人員宣布考試結束時,考生應立即停止作答,將題本、答題卡和草稿紙都翻過來留在桌上,待監考人員確認數量無誤、允許離開后,方可離開。
嚴禁折疊答題卡!
1【材料1】
穿名牌休閑服、戴時尚太陽鏡,28歲的卡倫鎮六家子村村民劉昌赫讓人很難把他和“農民”兩個字聯系起來。事實上,他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如今他的身份是吉林中材管道有限公司的一名產業工人。
劉昌赫:“我家8畝的土地,一年收入2萬5左右。現在我是一個普通的工人,我的基本工資是在4000左右,再加上一些補助,大約5000多一點,一年能掙到6萬左右。”
2013年3月,劉昌赫的承包地流轉后,他來到距離家門口僅幾公里的工廠打工,由于踏實、肯干,不到一年時間就當上了車問班組長,負責班組管理和生產線的調試,一年下來收入6萬多。有了穩定的收入,劉昌赫對未來的生活有了新的打算。
劉昌赫:“我們十月份有一次晉升機會,我想晉升為我們的工段長,想再往高走一步,自己也有一個小的規劃。之后打算自己買一個小車。”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一批批大項目紛紛落戶吉林省的鄉鎮,越來越多像劉昌赫一樣的農民加入到上班族的行列。土地流轉不僅讓一部分農民變成了產業工人,也讓一少部分農民當
上了農場主。眼下東北農村已進入冬閑期,可走進吉林省農安縣龍王鄉“稻夢家庭農場”,卻看見占地1000多平方米的儲糧倉里,六七名農民還在忙著包裝新米。農場主趙子峰告訴記者,原來他家的大米沒有牌子,一斤只能賣兩三元錢。現在大米有了商標,一斤就能賣七塊錢。
趙子峰:“有了品牌之后,現在賣得也不錯。明年在品種上會做的更開,往南方去賣,全國各地發一下子。”
趙子峰在當地流轉了40多公頃土地。過去,他只是一位生產者,把糧食賣給中間商或加工企業,價格完全由別人決定。成立家庭農場后,他從生產者變成企業主,從種到收再到銷售都是自己把關、做主,自主性變強了。
趙子峰:“首先就是集約化了,方便管理有計劃性;再者土地產出也會高的,有效率。”各地的家庭農場圍繞糧食生產、農業產業發展規模化種養殖,拓寬思路搞多種經營,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土地的集約化水平、利用率和產出率。四平市鐵西區平西鄉獾子洞村黃如剛搞的就是綜合性的家庭農場。
黃如剛:“農機這塊,再就是蔬菜這塊,還一個果業這塊。我們還有養殖業,養豬、養牛。現在都已經形成規模。”
由于采用新品種、新技術,實施了果蔬輪茬種植方式,黃如剛農場里一年四季都閑不下來,在家庭農場打工的農民按時計酬、每天結算。借助國家補貼政策,農場還購進10臺大型聯合收割機、30多臺小型農耕機,組建起專業機耕隊,從種到收實現全程機械化。不僅實現了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經營,還帶動了周邊100多農戶,通過在農場里從事第二職業,人均年增收近萬元。
【材料2】
2013年12月17日上午,天空淅淅瀝瀝下著小雨.車子從岱山縣高亭鎮機場社區南浦村的一條小路進去。路兩旁一片綠色,伴著雨水穿梭在綠色中,讓人感覺一陣清新。
車子在千森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停下。這是一個現代農業園區,一整片鋼制大棚整齊排列,有已投人生產的,有新搭建的。“以前這里可都是荒地,能有今天得益于村里的土地流轉。”公司總經理李杰民說。2011年,他向村里租了200畝土地種植蔬菜瓜果.目前園區共有190套大棚。在他的番茄大棚里,一株株番茄長勢喜人,一畝番茄,毛收入有5萬多元。
“土地流轉,能讓想種地的農戶有土地進行規模種植,提高效益,能讓不種地的村民每年拿到一筆承包費。土地流轉還讓高亭的4234畝拋荒耕地重煥生機。”高亭鎮副鎮長金克難說。從2009年至2013年,高亭鎮共實施土地流轉4234.288畝,占全鎮總耕地面積的60%,涉及農戶4000余戶,發展10畝以上規模種植戶268戶。
金克難介紹,像南浦村、塘墩村是鎮里典型的土地流轉“困難”村,農民“守地拋荒”現象十分嚴重,耕地拋荒最嚴重的時候超過80%。這些村都有共同特點:農田水利設施差,棄耕拋荒面積大;因承包土地糾紛或者土地征用款分配引起的群眾矛盾多,長期以來干群關系比較緊張。
土地流轉已成為這些村化解群眾矛盾、整治村容村貌、推進全村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焦點。南浦村村主任於國華對土地流轉很有感觸。他說,土地流轉前,村里1539畝的土地80%沒人種。南浦村曾是加拿大一枝黃花(惡性雜草)最多的村,50個人花了10多天才將其清除。“看著那么好的土地都荒廢了,真是心痛啊!”於國華說,“現在好了,村里拋荒率為零,流轉的土地每年還能為村里帶來10多萬元的集體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