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一)據統計,目前在中國境內舉辦的馬拉松賽事多達十五個,遍布的城市既有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也有濰坊等二三線城市。
(二)分管馬拉松及競賽組織工作的國家體育總局田管中心副主任沈純德對記者透露:“今年在田管中心登記備案的地市級馬拉松賽已有36個,不出意外明年或將會突破50個。以中國的城市布局和人口數量來看,全國50場馬拉松比賽并不多,甚至可以說還很少。像超級體育強國美國全年總共有762場全程馬拉松賽,按一年52周計算,平均每周有約15場。因此馬拉松在中國的推廣還有很廣闊的市場前景。”
(三)2012上海國際馬拉松賽今天在外灘陳毅廣場開跑。東方網記者了解到,無論是專業組還是業余組,參賽選手中,年輕人占了大多數。東方網記者采訪了部分年輕參賽者,不少人紛紛表示,由于目前工作壓力較大,平時缺乏鍛煉,能堅持鍛煉的更少。大部分接受采訪的年輕白領都認為,體育鍛煉是辦公室一族調整身心健康的最佳途徑,但是有關長跑猝死的新聞也頻頻見諸報端,讓不少年輕白領不知所措。
(四)世界上很多城市都是依靠舉辦馬拉松獲得收益。比如拉斯維加斯的國際馬拉松賽。去年,這項賽事給當地經濟帶來了100,00萬美元的收入。據拉斯維加斯米高梅酒店高級副總裁介紹,馬拉松賽已經成為當地十大最賺錢的 “生意”之一。
【解析】
馬拉松賽事的成長注定是伴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而興起的。30多年前,馬拉松首先在大城市開展,而且當時全國馬拉松賽不超過5個。近幾年來,國內二線城市的經濟總量和城市規模逐漸擴大,城市馬拉松比賽不斷增加無疑是我國體育事業蓬勃發展的最佳體現,但是這種現象我們不能盲目樂觀,應該多角度理性的看待。
首先,對于城市來說,馬拉松賽事是一個能充分展現市政建設風貌,拉動城市旅游經濟的絕佳載體和窗口,同時也可以通過此項賽事吸引更多的贊助商,為當地城市獲得巨大的經濟收益。
同時,對于參賽者來說,通過馬拉松比賽可以吸引更多的市民參與體育鍛煉,推動城市體育健康活動的開展,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傳遞和頌揚馬拉松精神,加強彼此的交流與溝通,促進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發展。
但是,也看到一些城市急于從馬拉松比賽中獲取收益,而產生了一些不良現象。
一些政府官員在“政績觀”的引導下,不從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盲目申請舉辦馬拉松比賽,有些新興馬拉松的主辦方僅僅是希望賽事涌現出世界級的成績而迅速提升影響力,有些甚至是想通過賽事來吸金,淪為地方政府政績宣傳工具,到最后這些主辦方或因辦賽經驗不足,或因財力有限,或因急功近利,導致并非所有馬拉松賽事都能像北京、上海、廈門馬拉松這樣做到“服務一流,組織嚴密”,造成了參賽人數少,參賽者猝死,管理不善,甚至是賽事舞弊等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