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申論復習中,很多考生往往更注重知識的積累、做題的多少,卻忽略了考試意識的培養,導致了他們雖然付出了很多勞動,卻并未受到明顯效果,甚至有很多考生“考得次數越來越多,得的分數卻越來越少”,不能不說是大大的悲劇。在此將從培養考生四大意識方面展開論述,希望能對考生的復習有所幫助:
一、資料意識
申論試卷考查的最大能力是什么?是寫作能力,是概括能力,是分析能力?都不是,申論考查最核心的能力是從資料中提取信息并將其整合的能力。因此作答一定要立足于資料,也就是要去從給定資料中找答案。
在十余年的申論試題研究中,我們發現試題的答案要點有以下特點:在歸納概括題中,答案要點完完全全來自于資料。在綜合分析題、提出對策題和應用文題目中,絕大部分答案要點都來自于資料。在文章論述題中,論點必須以資料為依據,許多相關論據也要從資料中找到即可。當然,文章相比于小題的自由度更大一些,要求考生應該立足資料又要對資料有所超越。
申論的資料中,體現了大部分與作答相關的信息,它的作用有以下幾個:1、資料體現了整個申論的主題,這個主題往往也是大作文的主題。2、反映出存在的問題。3、包含了產生問題的原因。4、包含了問題的影響、作用、危害、解決問題有什么重大意義。5、蘊藏了很多解決問題的對策。
作答申論,務必要緊密結合資料,立足于給定資料和作答要求進行作答。所有申論小題的答案都是立足于資料而來,即使是文章論述題,在立意、問題分析、措施等方面也和資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離開了資料,申論的作答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立足資料有三點要求:一是忠于主旨,作答的觀點、分析、措施等,都必須符合資料的主旨,不能有偏差,更不能另起爐灶,脫離資料自己隨意發揮。二是緊扣題意,一定要仔細審題,將題目放到資料中去發現,從資料中找到相關關鍵詞和關鍵話語,按照題目的要求謹慎作答。三是實事求是,不要相信模板。模板是固化的,但資料是常新的,如果考生不緊密結合資料,不立足于資料而是偷懶套用模板,答案與資料沒有太大關系,是不可能得高分的。一句話:模板是死板的,思路是靈活的。思路教的是你該如何去寫,而不是寫什么。思路決定出路,模板只會讓你用最快速度暴露自己的投機取巧。
二、結構意識
結構條理這一點常常被很多考生忽略,很多考生認為只要把內容答全了、觀點正確就足夠了。實則不然,合理的作答結構不僅便于閱卷人快速提取要點,很多時候更是占有一定分值的,即結構分。
因此,作答的過程中,應樹立“結構分”的意識。現在的申論考試已經不是簡單的羅列要點即可,“結構分”的分值體現了考生的思維能力,對問題的認識層次。正是因為大多數考生還不能在作答中體現“結構”,因此申論分值較低。對于前幾個小題而言,作答結構通常采取以下策略:結構可按照總分或總分總等形式進行,從要點上來講,一方面要分條羅列,第一、第二、第三,另一方面要按照要點的性質進行歸類。
談申論的結構:每一個輔導老師都這么強調,但是能正真意識到這個重要性的考生并不多,這就是傳說中的“熟視無睹”。結構上要注意各部分劃分合理,各部分之間邏輯性強,每段開始和最后要承上啟下,每段的總分結構就不用說了,一定要保證。條例上,要保證自己的文章所有的字句都在條理之內,永遠不要以為自己對這一點已經理解透徹做得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