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熱點:據媒體報道,7月10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了今年上半年的全國汽車產銷數據。上半年,我國汽車產量1075.17萬輛,同比增長12.83%,汽車銷量1078.22萬輛,同比增長12.34%。
上述數據表明,在上半年經濟增速減緩、很多行業不景氣的情況下,汽車行業的業績比較樂觀,顯示出市場對汽車消費仍有很大需求。但中汽協對這張成績單并不滿意,協會負責人對目前一些城市實行的汽車限購政策提出了反對意見,認為限購政策不僅對治理擁堵沒有什么直接作用,對治理霧霾天氣也沒有明顯作用,是地方政府“懶政”思維的體現。
中汽協反對汽車限購,首先是從本行業的發展考慮。肩負合理分配公共資源職能的政府對汽車實行限購,雖然有在政策范疇內行使職權的合法性,但在行政手段與市場規律的制衡關系上,合理性有待商榷。作為行業協會,中汽協反對限購政策,正是對“大政府”干預市場的不滿。
為治擁堵限購汽車,盡管可以理解,但限制什么人購車卻必須厘清。現在一些城市實施的限購政策基本上針對普通消費者私人購車,這實際上構成了政府利用公權力限制消費者行使正當消費權。另外,已經購車的人可以享用作為公共資源的道路,還未購車的消費者卻因一紙限購令無法享受同等的道路使用權,在民眾中造成了消費權的不公平。由此可見,當政府啟用限購這一行政手段的時候,需要慎重考慮的問題早已超出權力合法性范疇。
發展汽車工業不僅是為了拉動經濟,更重要的是讓民眾享受發展的成果。面對一些城市交通擁堵與汽車工業發展產生的矛盾,解決的辦法不應是限制民眾的消費。政府在公務用車方面的支出與日俱增是客觀事實,中央正在大力限制“三公消費”,限制公務用車是其中重要內容。那么,當政府用行政之手對汽車市場實行限購的時候,不妨將矛頭對準自己,從限制政府購買公務用車做起。
政府減少公務用車,特別是限制購買新的公務車,積極作用是多方面的。它將有效減少公款消費的數額,回歸廉潔行政的本色;減少政府用車對道路的擠占,將道路更多地還給老百姓;減少擁堵,也緩解因排放而產生的環境污染。
限購可以推行,但有權作出限購決定的地方政府,不妨先把矛頭對準自己。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