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廣西玉林的“狗肉節”正引發社會廣泛而持續的熱議。每年的農歷夏至日,玉林人吃狗肉、啖荔枝,這種特殊的飲食習慣因為沿襲和聚眾,演變成一個固定節日。據統計,這一天,玉林地區約有1萬條狗被屠宰,成為盤中餐。一些行為藝術家和動物保護主義者提前多天抵達玉林,呼吁當地民眾不吃狗肉、取消狗肉節,并稱之為“舌尖上的罪過”。
【標準表述】
[綜合分析]
是保留“傳統文化”,還是倡導新的文明,確實是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只要是傳統習俗,則無傷大雅,某種程度上對其還有個尊重和保留的“義務”;也有人認為,文化發展擇善而從,那些不適應現代社會文明的傳統習俗,就應該及時摒棄。
一方面,傳統文化和習俗需要得到繼承。對當地民眾而言,夏至吃狗肉卻是一種傳統,許多人都珍視玉林的狗肉文化,而且這一文化還帶動了狗肉火鍋以及烈性糧食酒的銷售。也就是說,不單是民俗傳統,還有商業因素的利益驅動在內。既然是民俗,也就是自發生成、累代繼承、長期流傳的,并不是一時“限”“禁”就能“截斷眾流”的;就如同煙花爆竹的燃放,多年來就一直在時而“限制”時而“開禁”中輪回,壓根就不可能強行根絕。鑒于“越來越多的人反映”,當地“政府已開始在討論這件事情”。但是,且不說當地政府本就 “沒有提倡過”,即便要加干預,也只宜適當引導而已。
另一方面,食狗肉與全球禁食伴侶動物等現代文明的共識相悖。血淋淋的“狗肉節”,當街屠宰、虐殺動物,不但與全球禁食伴侶動物的共識相悖,即使從人道主義出發,這樣大規模血腥場面引起的負面感受也不容忽視。目前,我國食用肉狗的養殖、屠宰、銷售和檢驗檢疫遠沒有形成規模,吃狗肉并不是一個普遍的飲食習慣,這意味著更多對狗肉的需求是通過私屠等方式來滿足的。如此渠道,使得狗肉的食用安全存在極大隱患。文明上不支持,安全上沒保障,既不科學,也不合情合理,對吃狗肉、辦“狗肉節”的所謂“傳統習俗”,是該認真想想了。
[啟示]
傳統文化在演變發展過程中,一方面具有選擇進化特點,一方面也具有保守性與惰性。對傳統文化的保護不是一味地保留,不能使其成為大染缸,也不該用它來包庇各種陋習。對于那些經現代文明檢驗已經可以明確為陋習的“傳統”,我們不但要淡化,而且應該主動去滌清、革除。這種對傳統之精華與糟粕的取舍,是現代社會人的應盡之責。唯此,文明才能進步,而那些真正有價值的傳統文化,也才能得到彰顯。
[措施]
一方面,在保留傳統習俗的基礎上減少殺生。首先確保狗肉來源的安全與衛生,對所有販賣的狗肉都要進行衛生健康,對于不符合衛生標準或狗肉來源有違相關法律法規的攤販一律取締。其次在狗肉節尋找其他的肉類食品部分替代狗肉,例如我們平常經常食用的豬肉,雞肉,鴨肉,羊肉等等,以此來減少不同意見群體之間的對立性和沖突性。再次,“狗肉節”的舉辦、參與者有要所節制,屠宰行為在廚房間而非光天化日之下進行,文明辦節,最小化其負面影響。
另一方面,平時加大對愛狗文化的宣傳。在非狗肉節等敏感時期,政府要加大對愛狗文化的宣傳。例如在電視上、收音機、報紙等媒體上播放廣告,在街頭張貼標語進行宣傳等等。以達到對市民潛移默化的作用,逐漸引起人們對狗狗的同情心,進而減少狗肉節對狗狗的大量屠殺。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