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有兩則令人齒冷的關于官員微笑的新聞:一則是,7月29日,四川廣元南河江南星城樓盤現場,一老人跪在地上抱住一中年男子大腿,中年男子一手插入褲兜,頭轉向一邊面帶微笑,后經確認該中年男子是廣元市城鄉規劃和住房保障局房管處處長歐昌福(《華西都市報》8月1日)。另一則是,湖北11歲男孩小志在老家李橋村還建樓小區蓄水池不幸溺水身亡,其父母來協商時卻發現,祁家灣街黨工委副書記朱大立“面露笑容”,由此質疑其誠意。(《武漢晨報》8月1日)
【標準表述】
[綜合分析]
公眾為何那么在意官員的微笑,去年,“微笑局長”楊達才在一起重大車禍現場露出微笑,引發人肉搜索并最終曝出腐敗問題落馬。
一方面,公眾對于官員言行舉止是有要求的。很多官員卻還沒有這樣的基本意識和職業精神。任何人在特殊時刻的不合適笑容都會讓人反感,只不過官員更該有這樣的意識。捕捉官員不合適的笑容,就成為一種特殊的輿論監督方式。其實,何止是官員,同一天,兩個“微笑官員”被報道,照片上的官員微笑記錄的只是瞬間表情,也許不應該被過度解讀。但是,即使沒有照片記錄和媒體報道,彼時在場民眾的心里,肯定也會有說不出的感慨。這樣的“感慨”累積到一起,那就是公眾心目中的官員形象。
另一方面,做官就是要做到更加“專業”。不恰當的微笑會傷了公眾的心,這并不是無關緊要的細節。官員生就一副笑瞇瞇的“福相”,這種解釋不能說毫無道理,但至少在男孩溺亡這樣的悲劇事件面前應該“嚴肅一點”,如果相關當事人真正尊重他人生命,能用自己的內心去感受別人的痛苦,家長就不會產生毫無誠意的“誤會”。還有,面對七旬長者突然下跪抱腿,下意識的“第一反應”,應該是立即將其扶起,而不是眼睛望向別處、手插褲兜地“苦笑”。“笑著安撫大家的情緒”是很難讓人理解的,因為彼時最需安撫的是下跪的老人。
[啟示]
對官員來說,公共場合的一言一行,很多時候能夠反映權力運行的規范性,投射官員的行政倫理,公眾之所以高度關注官員表情,或許更多也源于這類信息不透明、難公開的焦慮。換句話來說,如果權力運行、官員信息能夠充分在陽光下晾曬,或許人們對表情問題就不再那么容易過敏,一些天生“笑相”或者無意識流露不合時宜表情的官員,也不會動不動就無辜躺槍了。
[措施]
建議:
一是官員在公共場合的言行舉止要規范。
官員的不良言行、不良儀表肯定會影響到社會公德和公務形象,只不過在“自媒體”時代,不良影響會在網絡世界中被越發放大。這就要求官員更加謹言慎行,時時刻刻意識到自己代表著政府形象。微笑,本來是服務窗口、文明公約中頻頻出現的字眼。但在特定的場合下,基層官員不合時宜的“笑”只會是另一種“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的注腳,成為人們痛恨的表情。
二是官員做到“專業化”的同時應重視公眾的輿論。
“福相”也好,“苦笑”也罷,對于自己不恰當的微笑,以及由此給當事人和公眾帶來的傷害,無論愿不愿意,這兩位微笑官員都應當向受害者受到的創傷表示歉意。當然要防止過度解讀表情對一些官員造成誤傷,但人們對官員不合時宜的表情如此過敏,這背后的問題同樣也值得正視。一般來說,你在自己家里,無論對著鏡子怎么做鬼臉,沒人找你麻煩,但是,到了公共場所,這種表情就容易被放大,形成引人關注的輿論。特別對官員來說,公共場合的一言一行,很多時候能夠反映權力運行的規范性,投射官員的行政倫理,公眾之所以高度關注官員表情,或許更多也源于這類信息不透明、難公開的焦慮。換句話來說,如果權力運行、官員信息能夠充分在陽光下晾曬,或許人們對表情問題就不再那么容易過敏,一些天生“笑相”或者無意識流露不合時宜表情的官員,也不會動不動就無辜躺槍了。作為公仆,應對民眾際遇多些切膚體感,而不是心生隔膜,痛感麻痹。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