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高等職業教育的院校數、在校生數都已經占我國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但是,社會對于高職教育的認可度并不理想。那么,高職院校跨越發展的契合點或者叫支點在哪里?
先看看地方政府有怎樣的期待。山東省棗莊市委書記稱贊高職畢業生為當地加快產業升級發揮的作用;四川省綿陽市市長表示,如果高職院校能夠以一個專業帶動地方一個支柱產業,出多少錢政府都可以支持。這是近日發布的《2013中國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年度報告》引用的兩個實例。
高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實用型、技術類人才,主要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力爭成為地方經濟轉型和企業升級的智慧庫、技術技能人才的搖籃,就是高職院校跨越發展的契合點或者叫支點。
2012年全國1297所高職院校中設置在地級市及以下地區的達630多所,高職院校植根于地方,理應融入地方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適應產業發展,服務產業升級,根據地方產業結構和人才規格需求,動態調整專業設置,形成學校專業與區域重點產業布局相適應的格局。
契合是雙方努力靠近的結果。地方政府不能只提希望和要求,還要拿出支持職業院校發展的實際措施和行動。然而,目前多數地區還沒有制定高職院校生均經費撥款標準,生均預算內撥款水平與本地區本科院校有較大差距,高職學生的學雜費負擔仍然較重,規模擴張成為部分高職院校的生存之道,影響了人才培養質量。一些地方政府直接插手高職院校具體事務,同時扮演舉辦者、管理者和辦學者的多重角色,高職院校辦學自主權難以落實。沒有自主權哪來辦學積極性?
因此,高職教育真正成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地方政府負有責任。經費應該以政府投入為主,把學校中層干部任免、教師招考、職稱評聘、機構設置、專業設置等權力交給學校,激發學校活力。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