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國考的備考已愈發的緊張起來,所有對國考懷揣夢想的考生們復習到現在是否已經心里有譜,哪門是最不易攻克的難題?申論或許會成為答案中最多的一項。下面剖析申論熱點,希望對大家的備考有所幫助。
【熱點關鍵詞】
傳統節日、民俗文化
【相關背景】
1.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現如今,又被不少中國人普遍認為是“中國情人節”。其實,這是一種對“七夕”的誤讀。
2.七夕節,又名“乞巧節”、“女兒節”。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習俗。相傳,在每年農歷七月初七的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鵲橋相會的日子。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同時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所以七月初七也被成為乞巧節。不僅如此,女孩們在這個充滿浪漫氣息的夜晚,對著天空的朗朗明月,擺上時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賦予她們聰慧的心靈和靈巧的雙手,讓自己的針織女紅技術嫻熟,更乞求愛情婚姻的姻緣巧配。過去婚姻對女性來說是決定一生幸福與否的終身大事,此刻世間無數的有請男女都會在這一晚,夜深人靜的時候,對著星空祈禱自己的美滿姻緣,所以這一天又被稱為“少女節”。七夕原為乞巧節,最早源于漢代,這一天未出門的姑娘們定要手綁彩線,乞求未來能像天上的織女一樣心靈手巧,傳統七夕節的活動就是女孩們用彩線穿上繡針,比比誰的針線活做得好,同時擺上瓜果貢品,乞求心靈手巧。2012年8月22日,知名民俗家、專家齊守成表示,將七夕節當成“中國情人節”是對七夕節的一種誤讀。
3.事實上,“中國情人節”的確有,但并非“七夕節”而是“上元節”即我們熟知的正月十五“元宵節”。在古代,未婚少女往往都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拋頭露面是不守禮節的做法,而在一年中的第一個月圓之夜,人們要點起彩燈、出門賞月、燃放煙火的時候,少男少女才可以在這一天互相會面,傾訴愛慕之情。所以,正月十五,才真正算是中國情人節。
4.如今,這種誤將“七夕”當做情人節的商業炒作固然有其商業謀利的作用,但這種做法卻不僅不利于傳統節日的保護,而且還將傳統文化進行了扭曲。時下的洋節火爆,不得不讓我們深思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究竟將何去何從?尤其擔當更多社會責任的宣傳媒體,都應該多宣傳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要對傳統節日如何過要有個起碼的正確引導。千萬不能為了一時之利,而丟了我們自己的東西。
5.對于傳統節日,立法者懷有敬畏之心才是最根本的。政府在傳統文化的傳承和保護上應該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傳統節日的形成,除了民眾的力量,行政的力量也非常重要,他的興衰也許是由歷代的政府提倡和反對決定的。就看政府提倡什么,不提倡什么,節日文化里面應該有什么東西,不應該有什么東西。政府在這個過程里面應該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呢?另外,政府還應該注意文化的保護。人們在過這個節,那就要通過研究看看這個節日形成的歷史、它的發展和對這個民族起到的作用具體是什么樣的,這樣把它的歷史來源搞清楚,把每次活動都記錄下來。其實,我國傳統節日中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要大力挖掘和宏揚。要想讓民族文化資源鮮活永恒,還必須在外在世俗力量的基礎上,尋找孕育內在驅動力的平臺——教化——國家層面的國民教育和微觀層面的個人修行。國民教育讓民族文化資源擁有獲得廣泛認可的社會價值尺度,并成為國家文化價值觀的組成部分;而個人化的修身齊家,則讓民族文化的因子擁有了潛入百姓日常生活,進而“潤物細無聲”的通道。與此同時,作為當下中國人要做的事情就是通過各種方式重新去認識我們的傳統文化,增強對自己民族傳統文化的自覺保護意識。七夕這個節日有些地方還在過,有的保存得還很好,我們民間還保存了很多東西,我們不要盲目地拋棄傳統文化,應該時不時回過頭往后看一看,看看我們傳統的東西,特別是那些優秀的傳統文化。
6.這種暮然回首,至少可以讓我們匆忙的腳步在停歇的間隙中可以得到暫時的休整;這種暮然回首,至少可以讓我們在滄海桑田的變遷中回味曾經點滴的過往;當然這種暮然回首,也可以讓我們在叩問心門的同時,深知身為炎黃子孫的驕傲!
【模擬題】
1.“給定資料5”提到了針對傳統節日的保護,請結合給定資料,談談如何做到傳統節日的保護與傳承?
2.“給定材料6”提到了炎黃子孫的驕傲。請結合給定材料,自選角度,題目自擬寫一篇文章。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