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聚會,約好吃火鍋。本來以為三伏天吃火鍋,肯定會熱得滿頭大汗,不曾想火鍋店開在一家商場樓上,強大的中央空調正對頭頂,不僅沒有吃出汗,還被凍得直哆嗦。從火鍋店出來,大伙直奔星巴克,一人一杯熱咖啡,暖和了好一會兒才恢復正常。
今年在三伏天受凍的事情還真不少。一位在上海工作的女同學說,為了抵御寫字樓里寒冷的空調,同事們都帶長褲上班,進辦公室先換長褲,下班了再換回裙子、短褲。因為辦公室、車里空調太低,內外溫差太大,不少人在大夏天還得了感冒。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抵御室內低溫的“空調衫”也成了暑期的暢銷商品,怕冷的女孩子們人手一件。
今夏,我國許多地區出現高溫酷暑天氣,溫度高、持續時間長,開空調降溫無可厚非,但這種追求低溫、打開門窗吹空調的做法,顯然暴露了一些人節能意識的淡薄。醫學專家早已指出,26攝氏度是人體感知最舒適的溫度,睡眠時環境溫度還應再高1—2攝氏度。而工業實驗也表明,在功率一定的條件下,空調制冷每降低1攝氏度,耗電量就會相應增加10%。
有人說,當前電力供應充足,用不著省電。的確,由于跨區輸電能力提高、煤炭供應充足,今年夏天全社會用電量雖然屢創新高,卻也未出現拉閘限電。但應清醒看到,我國化石能源賦存有限,從長遠看能源危機的威脅仍未消除。更何況,當前水電、太陽能、風電等清潔能源貢獻有限,污染排放較重的火電仍是電力供應的大頭。就算不為省錢,為了呼吸到干凈空氣、看到美麗藍天,也應當節約用電。
不難發現,這些開低溫的地方大多是公共場所。不管是社會公共機構還是商業經營場所,這些地方顯然還存在成本控制、縮減開支方面的漏洞,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如果把空調溫度調回26攝氏度、在門口安裝隔熱設施,一個夏天下來,足可以省下一大筆錢。
早在2007年,國務院就出臺公共建筑空調溫度控制標準,規定所有公共建筑內的單位,包括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組織和個體工商戶,除醫院等特殊單位以及在生產工藝上對溫度有特定要求并經批準的用戶之外,夏季室內空調溫度設置不得低于26攝氏度,冬季室內空調溫度設置不得高于20攝氏度。同時明確規定,一般情況下,空調運行期間禁止開窗。很顯然,這個夏天,這些規定的落實情況并不理想,溫度控制的監督檢查工作需要加強。機關辦公樓、賓館、寫字樓、商場、超市等場所都是空調使用大戶,應當作為監督檢查的重點,各級節能主管部門對于違反國家節能管理和環保法律法規的典型案件,要切實做到公開、嚴肅處理。
進而言之,如果把這些“省回來”的錢,捐給沒有高溫補貼的臨時工、送給頂著烈日勞作的農民工兄弟,那么,這個有點“冷”的伏天,也會顯得“春意盎然”。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