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的消息:自4月下旬部署打擊網絡謠言專項行動開展以來,清理了網上大量虛假信息,關閉了一批造謠傳謠的微博客賬號和網站,查處了一批利用互聯網制造和故意傳播謠言人員,取得了階段性成效,得到社會各界的支持。為更好地保護公民個人隱私權等合法權益,從6月27日起,將集中清理涉及公民個人隱私權和名譽權的三類信息。
在我們為住宅安裝最好的防盜門的時候,可能很難意識到,個人隱私性的網絡行為卻在電腦、手機等數據終端前“裸奔”。這是一個無“微”不至的時代,正如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的《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2013)》藍皮書所言,就譬如網絡反腐,在拍蒼蠅與打老虎中功勛卓著的同時,也確實因魚龍混雜而陷入混沌無序的狀態。這是一個硬幣的兩面:我們既反對教條主義對網絡的污名化,也不能罔顧事實、規避隱私保護等現實問題。如果沒有邊界與規則,越自由的網絡,越發酵巨量風險。
規范網絡行為、保護個人隱私,已經成為迫切的現實命題:一者,來自工信部發布的統計報告顯示:今年1-5月,移動電話用戶保持月增千萬的趨勢;截至5月底,全國3G用戶達到3.04億戶,滲透率達到26.1%。網絡“召集”的參與者越來越多,社會行為網絡化越來越深;二者,26日召開的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聽取了國務院關于公安機關執法規范化建設工作情況的報告。報告指出,中國網民數量已達5.64億,“網絡社會”與現實社會的互動越來越密切,通過互聯網散布謠言、實施詐騙、賭博等違法犯罪活動日趨增多,行政管理的復雜性不斷加大。
保護網民隱私,當下而言起碼具有三重意義:一方面,有助于張揚網絡的“善治”屬性,揚長避短,為公民的網絡化生存提供一個清潔有序的環境;另一方面,有助于在實踐中為網絡行為厘清邊界,譬如建立并完善謠言舉報處理機制和辟謠機制等,遏制虛假信息和謠言的傳播。更為重要的是,在保護公民個人隱私的過程中,也能使互聯網不至成為高科技信息戰中的犧牲品,傳揚正能量、恪守底線安全。
當然,“集中清理涉及公民個人隱私權和名譽權的三類信息”是大勢所趨,也是眾望所歸。但要讓情理效果常態化,還得依賴法制兜底的制度建設:既要以立法的形式推動個人隱私保護的“建章立制”,也要以公平的姿態對侵犯公民隱私的個人及公司行為一視同仁。畢竟,在這個“微”時代,隱私安全無小事。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