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商務部召開例行發布會,介紹1-9月份商務運行情況。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在回應"取消黃金周"的建議時指出,不要僅僅站在消費的角度看黃金周,如果把黃金周當成是為了促消費而設立的,然后取消,相信全國的老百姓會把你罵死。
沈丹陽的話一語中的,說到了黃金周爭議的關鍵。如果真的取消了黃金周,"老百姓會把你罵死"這話或許有所夸張,但老百姓會不滿、會罵娘卻無疑是肯定的。
事實上,不難看出來的是,一些專家"取消黃金周"的建議,明顯搞混了兩個基本問題。一是黃金周的設立首先是保障公民休息權的,其實是才是促消費。而且黃金周這樣的休息機會,在帶薪年休假、探親假等落實不到位的情況下,不是多了,而是相對較少。比如此前,我們有五一黃金周,如今只剩下了國慶和春節。這致使人們"一年兩盼".其結果必然是:國慶期間旅游的人增多,景區爆滿;而春節期間回家探親與團聚的人集中,火車站等人滿為患。如此現實,無不證明了,3天以上長假太少,黃金周不夠多,完全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以至于,每到節假日,人們不得不集中旅游或回家,或者在網上炮制"請假攻略"之類,以表達心中對長假的期盼、對休息權的渴望。如果忽略了這一基本作用,將黃金周取消,無疑同時取消了人們的休息與休假權,又豈能讓人接受?
二是不能將法定節假日和帶薪年休假混為一談,更不能互相替代。一些專家之所以建議取消黃金周,平衡消費、分流景區與交通人流等是重要原因。取消黃金周之后,人們如何休假、探親與旅游?專家給出了落實帶薪年休假這一對策。分析之下,不難發現,一些專家這又是搞混了。即法定節假日和帶薪年休假雖然都是休息與休假安排,但兩者之間存在著本質的不同。比如法定節假日是因風俗習慣和紀念日等所產生,其體現了國民分享社會發展成果等意義,是經濟與政治需要上的,是全民福利;而帶薪年休假明顯是勞動福利,是工作了一定年限的勞動者所享有的權利,其算不上是全民的。那么很明顯,節假日和帶薪年休假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兩者都是必須,需要同時存在,不可互相替代。因此,一些專家取消黃金周,用帶薪年休假的方法緩沖甚至替代的建議,明顯是行不通,也是不可行的。
誠如有關專家所言,黃金周的社會效益遠大于經濟效益,只站在經濟的角度去衡量黃金周的存廢太過片面。因此,"取消3天以上長假"、"取消黃金周"等建議,不靠譜,不接地氣,切莫再提!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