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對促進勞動力供求平衡、建立靈活有效的人力資源市場、促進求職人員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如今的就業形式可謂十分嚴峻,勞動力市場與高校存在著較為深刻的矛盾。
每年的春季學期,是身處畢業季的大學生們最忙碌的時節。緊張與興奮,惶惑和期待,成為這些學子們校園生活的主流心態。2013年的畢業生就業的焦慮有些讓人揪心。據教育部數據,今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比2012年增加19萬人,達到699萬。嚴峻的就業形勢,讓2013年的夏天被網友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699萬畢業生,到達了新中國建立以來的峰值,而各種因素導致的經濟增長放緩,形成了就業市場結構性的供需緊張:畢業人口在擴張,就業機會難跟上,就業難勢所必然。
經濟狀況會決定就業形勢的基本面。按照人保部的研究結論,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大體帶動80萬~100萬人的就業。這也是保增長成為基本經濟政策的動因之一。然而,經濟增長并不必然帶來就業狀況的改善。我國經濟增長正在經歷迅速“資本深化”和“技術深化”的過程,企業資本密集程度的提高和技術進步客觀上會造成對勞動力需求的下降;同時,對勞動力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要求大幅提高。
破解就業率這一世界性難題,沒有系統的全局眼光便無法根治。以大學生就業為例,政府、高校、大學生、用人單位,構成了大學生就業系統的四大要素,以學生和用人單位的勞動力供需為中心,看得見的手——政府的行政干預與看不見的手——人力資源市場的規律,共同發揮著作用。
就我國國情來說,市場力量的發揮嚴重不足。若以純粹的勞動力市場觀念看,高校作為優質勞動力的生產者,在諸多方面存在著較為深刻的矛盾。比如,傳統式精英教育理念的追求與當下大眾化、多元化市場需求存在強烈反差;缺乏社會適應性的評估指標體系導致攀高、求大、趨同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結構;重知識輕技能、重專業輕基礎的傳授模式導致大學生的應用能力和適應性削弱;同質化、隨意性、灌輸式的教學方式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風險意識和競爭意識,等等。缺乏競爭力的大學生,如何能夠贏得面向市場的用人單位青睞?
這些矛盾的成因和解決需要深入教育體制內部乃至國家和社會的全局去探尋。城鄉二元結構、人才流動的障礙、學而優則仕或商的擇業觀念、落后陳舊的人才配置模式,以及僵化的教育體制等,都與大學生就業狀況息息相關。
但這些因素并不足以成為悲觀的基礎:歷史地看,勞動力環境有了長足發展,政府的作為有目共睹。改革的深化、市場力量的凸顯、體制的轉型、經濟和就業的增長、觀念的革新,等等,都占據著三十多年來的主流趨勢。
這種趨勢仍在延續,假以時日,相信會有更多的舉措來創造健康的、市場化的就業體系。 這種體系至少包含三條標準:理性選擇,就業人員和用人單位既不感情用事,也不盲從,保持始終如一的偏好原則;平等互利,在不危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雙方自由選擇、自愿交換合作;流動便捷,勞動力可以在任何地區無障礙地自由流動。
創建合理健康的就業體系不僅是政府的職責,更是我們每一位公民應該積極響應的政策。無論是國家直屬部門,還是各類高校都應該大力配合,為就業體系的建設添磚加瓦。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