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背景: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這是在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經濟發展已經取得了卓越成就,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轉變發展方式處于關鍵時期,同時面臨經濟社會轉型期的風險和新的發展機遇期,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提出的重大決策,對于我國未來經濟社會的全面、和諧發展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意味著我國將實現文化發展的國際化而融入世界文明發展的軌道,從文化資源大國轉變為文化內容大國,成為與美、英、日等發達國家相比肩的文化強國。
國內國外兩個背景
從國內層面看,當前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對文化建設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首先,我國經濟總量大幅躍升,2010年人均GDP已達4300美元,進入中等發達國家行列,越過消費結構轉換的節點,城鄉居民對精神文化的消費意愿明顯提高,但文化建設相對滯后,供給不足。建設“文化強國”,就是要順應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使人民更好地享受文化發展的成果,體現“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其次,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看,不僅包含經濟發展的目標,也包括文化藝術高度發展繁榮、人民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實健康、文化軟實力大幅提升的精神文明目標。六中全會提出建設“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使得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內涵更加豐富,目標更為清晰;再次,建設“文化強國”,就必須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由于文化產業以非物質文化資源為加工對象,具有消耗物質資源少、成長性好、發展空間大的綠色經濟特征,從而成為我國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換言之,作為新興產業和綠色經濟的文化產業發展得越快、規模越大,對發展方式轉變的促進作用就越大,從而有利于實現發展方式轉變的目標要求。
從國際背景來說,當前歐盟一些國家,如希臘、意大利等國的主權債務危機愈演愈烈,美國失業率高企、經濟衰退,全球面臨國際金融危機以來經濟二次探底的可能。中國在金融危機中一花獨秀,經濟發展態勢基本良好,并且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但是也應該看到,在我國經濟硬實力快速成長的同時,文化軟實力雖然近幾年來有所增強,但與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處于提升階段,顯得比較弱小。特別是在國際金融體制改革、面臨國際新秩序重建中,我們發揮的作用還十分有限。中華文化的優秀成果如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和諧文化等核心價值觀的國際影響力還遠遠不夠。毫無疑問,中華文化的智慧和經濟發展模式可以彌補西方文化的工具理性、個人主義、超前消費以及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的缺陷。通過建設“文化強國”,從而提高和充分展示我國的文化軟實力,在國際經濟新秩序構建的過程中發揮應有作用,從而為克服金融危機的消極影響,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時事評論觀點:
如何看待“文化強國”發展戰略?
“文化強國”的五個標準:
全社會的文化創新活力充分激活,在繼承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基礎上,文化發展和創新能力明顯提高,哲學社會科學和文化藝術高度發展繁榮,涌現出一批有國際影響力、廣泛傳播的文化藝術作品和精品節目,不僅滿足國內市場需求,而且在國際文化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在國際社會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影響力。
文化產業的規模大幅提升,競爭力大幅提高,占到GDP比重的8%到10%左右,形成一批有國際競爭力、影響力的文化企業和跨國文化產業集團,能夠與迪士尼、時代華納、貝塔斯曼、索尼等國際跨國文化傳媒產業集團展開競爭,在世界文化產業發展中引領潮流,在世界輿論競爭中掌握話語權。
文化人才輩出、濟濟一堂,既擁有一支規模龐大、結構合理的宏大文化人才隊伍,同時也要涌現出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文化藝術大師和文化產業領軍人物,形成有中國風格、國際表達的文化藝術流派、學派及其代表人物,以及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文化發展創新的生動活潑局面。
文化貿易特別是版權貿易由凈進口轉變為凈出口,從根本上扭轉我國版權貿易長期以來逆差嚴重的尷尬局面,實現從國際文化貿易大國而轉變為國際文化貿易強國的戰略目標,與我國未來作為新興經濟體的經濟強國和貿易強國的地位相適應,在世界文化貿易中發揮重要作用。
國家文化軟實力大幅提高,能夠提出引領國際經濟社會發展潮流的各項議題,在構建國際新秩序中發揮積極作用,從而改變目前國際議題主要由西方發達國家提出,中國及發展中國家處于邊緣狀態的不利地位。
“文化強國”的四大努力
實現這一宏偉目標,要求我們進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大的魄力推動文化體制改革,順應文化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加快改革管辦不分、條塊分割的傳統文化體制的弊端,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和要素的基礎性作用,構建統一、開放的文化市場環境,促使文化資源和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優化組合,為文化發展和創新創造良好的市場條件。
實現這一宏偉目標,要求我們更大程度地發揮全社會的文化發展和創新活力,實現文化的社會化發展的新格局,從而進一步降低投資準入門檻,鼓勵和引導社會資本進入更多的公共文化建設和文化產業領域,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社會資本和外資廣泛參與的混合經濟的文化經濟形態。
實現這一宏偉目標,要求我們加快文化發展的法制化進程,逐步改變目前以政策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和文化發展的單一做法。依據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目標要求,及時把行之有效的文化政策上升為法律,從法律的角度界定政府與市場、公民文化權利與義務等方面的關系,使文化發展和創新活力進入法制化的軌道。
實現這一宏偉目標,要求我們遵循文化藝術發展和創新的規律,既要解放思想,加快發展,反對因循守舊,不思進取,同時也要按照客觀規律辦事,避免采取粗放發展的傳統方式發展文化,該快則快,該慢則慢,反對一刀切,不搞文化“大躍進”,從而把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奠定在科學發展的基礎上。
"文化強國"的三大優勢
第一個優勢是經濟發展態勢良好。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去年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文化發展也需要有經濟實力,這是不言而喻的,這是我們一個最大的優勢。
第二個優勢是人口眾多、市場廣闊,同時又正處于消費結構轉化的節點。目前公民對文化消費需求很旺,這對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加強文化建設提供了很好的市場環境和市場發展空間。
第三個優勢是群眾和社會各個方面對文化建設的積極性非常高,社會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積極性非常高,放開市場準入后,很多民營企業進入文化領域,參與文化建設、發展文化產業,在這方面投資很踴躍。
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文明傳承五千余年,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時間,我國經濟建設取得的成就已經使我們建立起民族的自信心。我們相信,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經過全民族的共同努力,在一個不太長的時間內,我們同樣能夠創造文化建設的世界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