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匯總:2014年北京公務員考試《申論》考點匯總
網絡反腐
【熱點關鍵詞】
舉報機制 網絡立法行業自律 信息公開
【熱點背景】
1、2012年8月26日,陜西安監局局長楊達才在延安一場特大交通事故中陷入“微笑門”,隨后被網友挖出在不同場合分別佩戴名貴手表后,又陷“眼鏡門”,而今,眼尖心細的網友又關注其腰上的皮帶。楊因此陷入輿論漩渦。8月30日,陜西省紀委表示,對楊達才被質疑事件高度關注,已安排人員進行調查,如楊達才確有違紀或腐敗問題,將依照有關規定嚴肅處理。9月21日,陜西省紀委通報:楊達才存在嚴重違紀問題,依據有關紀律規定,經省紀委常委會研究并報經省委研究決定,撤銷楊達才陜西省第十二屆紀委委員、省安監局黨組書記、局長職務,對調查中發現的楊達才的其他違紀線索,省紀委正在進一步調查。對于楊達才私生活被網友人肉搜索這一個案,喻國明(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所長)說:“過去一些隱形矛盾到現在因網絡力量漸成顯性矛盾。楊達才的個案不光是一個官員的問題。官員的財產申報制度以及各種受約束力量讓公務員行為變得透明起來。楊達才的情況對公務員系統是一種警示,它讓公務員隊伍在各種透明的制約機制、輿論監督、法規法制的約束力量下,將變得更加健康,經得起考驗、質疑。”
2、近年來,全國各地反腐機構積極運用網絡載體進行反腐倡廉的宣傳教育,搶占網絡文化的制高點。清華大學廉政與治理研究中心任建明認為,網絡具有信息傳遞迅速、信息量大、受眾面廣等特點,并且集文字、聲音和圖像于一體,在廉潔教育的推廣上有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特殊優勢,通過網絡公開腐敗案例具有強烈的警示震懾作用。如中央對原上海市委書記陳良宇案件的處理以及原國家藥監局局長鄭筱萸因受賄、玩忽職守被判處死刑,這些重大案件在網絡上迅速地傳播開來并引起了網民的熱烈討論。目前,全國從中央到地方,從省市到區縣,從黨政機關到企業院校,紛紛建立了獨立域名的廉政網站,有的建立了廉政網頁,有的設立了廉政專題,還有的在全國知名的門戶網站上開辟廉政文化宣傳窗口。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現有的官方廉政網站已超過200家。
3、在網絡日益受到反腐機構青睞的同時,由于網絡公開和透明的特性,又無意中開辟了一個反腐新戰場——民間網絡反腐。 與官方網絡舉報不事張揚相異,民間網絡反腐帶給人一種鑼鼓喧天的感覺。近年來一些腐敗分子正是先在網絡上被炒得沸沸揚揚之后、再被反腐機構鎖定、最后落馬的。這實質上就是一種公開舉報,是在傳統舉報方式存在效率低、查處缺乏監督等弊端下的一種無奈之舉。有媒體評論,這是公民不甘于被動地參與反腐,不甘于自己舉報后被動地等著更高權力去反腐,而是想尋求一種制度平臺掌握反腐的主動權,以民意壓力促使官方作為。可以說,公開是民間網絡反腐的唯一利器,但這同時是柄雙刃劍,這種方式蘊涵著巨大的風險——一旦被證明舉報失實,舉報者可能會導致誹謗罪的后果。因此,民間網絡反腐尚缺乏法律的支撐,也未被官方認可。如最高檢發言人說:“我們現在提倡網絡舉報,這會對舉報人提供一個很好的保護。我們絕對不提倡在公共網上舉報。很多人為了發泄義憤,在公共網絡上舉報,但效果適得其反。這些信息讓被舉報人知道后,他會有所準備、會串供,導致很多事情查不實也無法查實。反過來被舉報人會告其誹謗,司法機關只能追究舉報人的誹謗責任。”浙江大學政治與行政管理系主任陳剩勇陳剩勇指出,普通網民沒有公安機關那樣的調查取證權,多數只能靠人肉搜索,或靠曝光官員的個人隱私、家庭成員照片來反腐,“這對官員隱私的尊重不夠,甚至觸犯法律”。
4、北京大學電子政務中心主任楊鳳春認為,電子政務開啟了我國反腐倡廉工作的新局面,實現了反腐敗從管人到管事、從思想到業務、從紀律到流程、從事后查處到實時監控、從內在自我控制到外部技術控制的轉變,從而降低了監督和追懲的成本,提高了反腐敗的效率和“效度”,創新出了具有技術誘致能力的技術防控腐敗的制度環境和文化。 權力缺乏必要的限制、權力的運作不透明往往是產生腐敗的兩大原因。而電子政務具有公開、透明的特點,它可以用“陽光”殺滅滋生腐敗的“病菌”。利用網絡可將公共權力的范圍公之于眾,也使政府行為更具公信力。如河北省邯鄲市專門建立了行政權力運行公開透明網,列出“權力清單”,接受民眾的監督。廣東省推廣“實時在線財政預算監督系統”,將省級國庫集中支付系統與省人大聯網,實現人大對財政預算執行情況的實時、全程監督。
【考點分析】
一、概括類題 模擬試題:結合給定材料,概括網絡反腐出現的原因。 要求:全面、準確,語言簡潔,不超過200字。
【參考解析】
1、民眾反腐熱情的提高,民主監督意識不斷增強;
2、互聯網的固有優勢。互聯網的方便快捷、信息量大、受眾面廣等特點是傳統信息傳播媒體無可比擬的;
3、舉報人擔心遭受報復的心理。舉報人使用網絡可以匿名舉報,相對來說是隱蔽的、安全的;
4、傳統舉報機制不暢通。個別地方對于群眾反映的問題不去管不去解決,對于被舉報的上級領導不敢查、不愿查,群眾就會訴諸網絡。
二、觀點類題 模擬試題:結合給定材料,談談你對網絡反腐的認識。 要求:分析全面,思路清晰,語言流暢,400字以內。
【參考解析】 網絡反腐的出現意義重大,但目前也存在很多問題。 網絡反腐的意義:
1、進一步增加了民主政治的公開度和透明度,提高了公眾的全民意識,激發了群眾積極參與社會事務的熱情;
2、可以幫助政府獲取更多的反腐線索,拓展反腐敗工作的信息來源,形成一種強大的反腐敗力量;
3、網絡輿論可以有效警示政府工作人員,有效防治腐敗;
4、有力地補充了傳統反腐機制,有利于腐敗現象的遏制和查處。
網絡反腐的問題:
1、由于網絡匿名性,網民素質參差不齊,很容易出現誣告和誹謗等情況;
2、相關法律制度不健全,普通網民沒有調查取證權,大多靠“人肉搜索”或靠曝光官員的個人隱私來反腐,有可能觸犯法律;
3、反腐效果差強人意。在公共網絡上舉報,被舉報人可能會有所準備,導致事情無法查實。這就需要各級政府要注重通過互聯網廣泛了解社情民意、暢通網絡舉報渠道,不斷改進工作。重視深入研究互聯網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充分發揮互聯網在反腐倡廉建設中的重要作用。三、對策類題 模擬試題:結合材料,聯系實際,談談如何才能將網絡反腐做的更好。 要求:條理清晰、行文流暢,針對性強、具有可操作性,300字以內。
【參考解析】
1、加強網絡立法,規范網絡反腐倡廉空間。目前法律法規尚存在不夠完善之處,當務之急要明確規定網絡輿論監督公權力腐敗行為的法律責任及監督主體的權利及義務,使其在法制化軌道上健康運行。
2、增強主流網絡媒體的建設,提高輿論監督合力。只有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優勢互補,才能使這兩個輿論場出現重合的可能。
3、嚴格網絡行業自律,提高網民媒介素養。應盡早制定規范的網站管理責任制,對擾亂正常監督秩序的要給予處罰乃至追究法律責任。
4、完善政府信息公開制度,有效引導輿論。建立和完善政府信息公開制度,實現信息公開,是政府接受輿論監督的基礎。信息公開、透明,使網絡反腐敗機制更加暢通。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