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鏈接】
依托石油財政,吳起在全國率先實施幼兒園到高中15年免費教育;從2007年起,縣財政每年列支1000萬元,對近1.3萬名農村45歲以下青壯年勞動力實行全免費技能培訓,并將培訓范圍擴大到農、牧、醫、教育等行業的專業技能人員,有效延伸了基礎教育,完善發展了職業教育,吳起也因此被教育部授予"全國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先進地區"。
【標準表述】
積極影響
教育、醫療和住房是當代百姓最迫切、最關心的民生問題。而教育是立國之本,孩子是國家未來。吳起的免費教育被稱為"政績工程",是因為:
第一,它為所有孩子,尤其是窮人的孩子提供了接受學前教育的機會,實現了人人享有教育的權利。
第二,增加教育投資,可以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產生拉動內需的效果,而且這種"內需"更為剛性更加迫切。
第三,它能解除家長的后顧之憂,讓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從而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它本身的社會效益,自然也十分巨大。
意義理解
義務教育是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具有強制性、免費性和普及性。政府應該把義務教育看成一件徹頭徹尾的公益事業,不應摻雜絲毫的經濟思維、功利觀念。吳起的舉措也體現了現代社會治理的公平性、普惠性和前瞻性。
遭遇困難
"全民免費教育是世界教育發展的一個趨勢,但在我國全面實施,除了財政投入問題,還涉及如何吸引社會資金進入教育領域的難題。"在發達國家,公辦學校一般只滿足公民的基本教育需求,而優質教育資源多數為私立學校,優質教育資源的"投入產出比"較高,能持續不斷吸引社會資金進入。而在我國,優質教育資源多數為公辦學校,由于政策、資金等制約,民辦學校很難和公辦學校競爭,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社會資金進入教育領域。
對策措施
全民免費教育不是"削峰填谷"搞平均主義,更不是一個模式辦學,千篇一律、千校一面。這對于我國推行義務教育有極大的借鑒作用。
一是"提質量"。促進均衡發展要把提升質量作為根本,更加注重教育的內涵發展。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推進素質教育,深化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改革,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二是"縮差距"。促進均衡發展,就要大力加強對農村和中西部地區義務教育發展的支持。三是"建機制"。要打破校際和城鄉之間的分割,形成城鄉和地區義務教育共同發展機制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