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關鍵詞】
重金屬污染 群體性抗爭 霧霾天氣 美麗中國
【考點分析】
一、環境污染事件中存在的問題
1、污染受害者求償難:一方面,由于環境責任保險立法滯后以及很大部分環境污染跨流域乃至跨國界性,使肇事者責任不好認定;另一方面,由于現行的環保部門直接由地方政府領導以及環境監管失職罪的存在,地方環保部門身份尷尬,執法力度有限。
2、理性途徑走不通,極端維權頻現:現行的污染治理體系高度行政化,當整個地方行政體系偏向于追求經濟高速增長的時候,隸屬于行政體系的環保部門很難進行有效的監管。因此環境污染的受害者維權求償的難度極大,這導致部分受害者頻頻采取極端維權方式。
3、引發暴力抗爭,行政部門被迫出面解決問題,抗爭措施常常因過于激烈而觸犯法律,給受害者帶來“二次傷害”。最終獲得解決的是群體性事件,而不是污染事件,污染事件只是不繼續發生,已造成的污染問題還在擱置;受害者還沒有獲得賠償,污染造成的損失仍沒有解決。
二、遏制污染的措施
1、解決我國環保立法存在的經濟處罰罰款低、落實差,刑事處罰量刑偏弱的問題,提高法律上設定的行政處罰上限,提高環境違法成本。
2、法律部門應為受污染損害的民眾及時提供司法救濟,積極探索、建立環境司法保護的新機制,嘗試推行環保公益訴訟。
3、建立獨立負責任的環評體系,嚴把審批關,從源頭控制污染。建立事前環境法律責任追究制度,依法追究在環境管理上存在不作為、亂作為問題的相關部門和責任人的法律責任;建立對于環保部門環評審批權的約束機制,對環保部門及其負責人的環評審批權進行有效制衡。
【網絡評論文章精選】
美麗中國,從健康呼吸開始
連日來,我國中東部地區厚重的霧霾久久揮之不去。大霧中,一條深褐色的巨大污染帶斜穿1/3的國土,從北京、天津到石家莊,從鄭州、南通到貴陽,空氣污染指數紛紛“爆表”,74個重點監測城市近半數嚴重污染,北京城區PM2.5值一度逼近1000。面對頭頂昏暗的天空,越來越多人在思考:如何走出這令人窒息的污染圍城?
延綿不散的霧霾遮蔽了視線,卻讓我們格外清晰地看到環境污染治理的緊迫感,格外真切地認識到十八大提出的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必要性。
實時發布空氣質量數據,提醒居民減少戶外活動,督促施工單位控制揚塵,強制機關單位停駛部分公務用車……北京等地啟動空氣重污染日應急方案,力爭將污染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然而這些事后的末端處置,難以替代系統、科學、高效、有力的源頭治理。
近些年來,我們在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方面付出了前所未有的努力。“十一五”期間,國家大力推進節能減排,二氧化硫等空氣污染物排放明顯下降。但是這一成績遠不足以令人樂觀。連日來濃霧重鎖的城市污染再次警醒我們:隨著經濟發展的快速向前,工業化、城鎮化還將持續,能源消耗不斷增加,空氣污染防治依然面臨巨大挑戰。
“牽著你的手,卻看不見你”不是美麗中國,“厚德載霧,自強不吸”不是全面小康。經濟發展再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城市管理再也不能以“空氣不好是小事”心態來應對突發情況,居民生活再也不能只圖自己方便、不管環境負擔。只有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從源頭上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我們才可能擁有天藍、地綠、水凈、風清的美好家園。
“同呼吸,共責任”,這責任是政府的責任,是企業的責任,也是每一個公民的責任。
美麗中國,從健康呼吸開始。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