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著力破解城市發展難題,不斷提高可持續發展水平
人口資源環境矛盾是現階段躲不開、繞不過的發展難題,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關系首都形象,關系發展全局,必須嚴肅面對、標本兼治。
加強人口規模調控。從落實城市功能定位、優化產業結構、調控資源配置、加強規劃引導等方面入手,深入研究控制人口規模的治本之策。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細化落實各項具體措施,切實把常住人口增速降下來。一是加強統籌協調。對重大規劃、重大政策、重大項目進行人口評估和交通評價、水資源評價,研究建立與人口調控掛鉤的政府投資、公共資源分配機制,明確區縣調控責任,實行重點督查考核。二是抓好產業調控。修訂產業準入目錄,強化節能節地節水、環境、技術、安全等標準,完善稅收征管,推進服務業優化升級,嚴控低端產業無序發展,嚴厲打擊違法建設和非法生產經營。三是強化以房管人。支持制定房屋租賃條例,推廣組織化管理模式,依法管理出租房屋,繼續治理群租房問題。四是改進服務管理。落實“單獨兩孩”生育政策,積極研究相關服務保障措施。做好流動人口基礎登記辦證工作,建設實有人口服務管理全覆蓋體系,推行居住證制度。
全力治理大氣污染。認真落實大氣污染防治條例,扎實推進各項治理工程,確保完成清潔空氣行動計劃年度任務。改造燃煤鍋爐4100蒸噸,基本取消五環路以內的燃煤鍋爐,推進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加快治理城鄉結合部和農村地區原煤散燒,全面建成四大燃氣熱電中心,全年削減燃煤260萬噸,退出污染企業300家。壓縮小客車年度配置指標,逐年增加新能源汽車比重,基本淘汰黃標車。嚴管施工現場和渣土運輸,大幅減少揚塵污染。繼續抓好大尺度森林和森林廊道建設,基本完成平原百萬畝造林主體任務,做好森林和綠地的管護工作。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開展細顆粒物成因研究和減排關鍵技術攻關,抓好重污染日應急預案實施。加強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發揮全社會參與、支持、監督的積極性。
著力推進垃圾污水治理。全面實施三年行動計劃,加快垃圾、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完成100處非正規垃圾填埋場治理,全市污水處理率達到85%,利用再生水8.6億立方米。落實污染源頭治理責任,加強企業污染源監管,創新河道流域管理模式和聯合執法工作機制,嚴肅查處違法違規排污行為。健全垃圾處理體系和全過程管理體系,積極采用焚燒、綜合處理和資源化技術,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和源頭減量,提高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水平。
增強資源能源保障能力。堅持最嚴格的水、土地資源管理制度,加強資源能源利用效率評價。全面推進南水北調配套工程,抓緊實施水系聯通和水資源戰略儲備工程,改造300公里中心城區供水管線,確保汛后安全通水。加快構建綜合防洪排澇體系,完成500公里中小河道疏浚和23座立交橋積水治理,抓好雨洪利用和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加強能源供應的調度和儲備,增強供氣、供電保障能力。實施6500萬平方米住宅供熱計量改造,對全市3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設置耗電限額,積極發展綠色建筑。推廣應用節水節能新產品、新技術,在全社會形成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良好風尚。
深入推進區域合作發展。落實國家區域發展戰略,積極配合編制首都經濟圈發展規劃,抓緊編制空間布局、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和生態保護專項規劃,建立健全區域合作發展協調機制,主動融入京津冀城市群發展。提高市場化合作水平,發揮企業主體作用,促進區域資金、人才、信息、技術等各種要素的優化配置。著力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抓好京沈客運專線、京唐客運專線、京張城際鐵路、京昆高速北京段、國道110二期等重點項目,促進交通一體化。健全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合作機制,協同推進京津風沙源治理、三北防護林等重點項目建設,整體構建區域生態環境屏障。繼續推進對口支援和幫扶協作,促進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