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著力強化創新驅動,加快推進經濟結構調整
下足“進”的功夫,做好“退”的文章,加快培育以技術、品牌、服務為核心競爭力的新優勢,增加發展的協調性和可持續性。
用科技創新推動北京新發展。加快科技體制改革,打通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通道,最大限度釋放科技生產力。一是提升中關村示范區整體創新能力。統籌謀劃科技創新綜合改革,挖掘先行先試系列政策潛力,研究制定新一輪創新發展支持政策,完善一區多園統籌發展機制,出臺示范區優化產業布局指導意見,推進中關村科學城、未來科技城、科技商務區建設。二是讓企業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健全企業主導技術創新的體制機制,實施企業研發機構建設等三項工程,支持企業與高校院所開展協同創新。更加注重培育市場化的科技服務組織,引導科技企業孵化器、創新型孵化器集聚發展,為企業創新提供專業化服務。三是把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實施技術創新行動計劃,加快推進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和應用。創新科研成果轉化和收益分配制度,全方位深化央地合作、院市合作、軍民融合,完善部市會商工作機制,加強產業專項資金使用統籌,推動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項目落地。四是構建更為靈活的人才引進和使用機制。擴大科技開放與合作,實施海內外人才引進專項計劃,支持各類人才工作室、創業基地建設。完善科技項目經費管理機制,提高經費使用自主權,增強對關鍵崗位、核心骨干的激勵。五是實施首都知識產權和標準化戰略,健全市場導向、激勵獎勵、轉化應用、打擊侵權等四項機制,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做好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辦事處落戶服務工作。
激發文化創造活力。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化文化管理體制改革,健全國有文化資產監管機制,完善文化事業單位法人治理結構,推進轉制單位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國有文化企業改制重組。制定文化創意產業功能區建設發展規劃,抓好核心演藝區、文化保稅區、國家數字出版基地等重點項目,促進新興業態發展。制定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辦法,推進區域文體中心建設,改善社區文化活動條件,實施好文化惠民工程,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擴大文化資助和文化采購,鼓勵創作精品力作,為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產品和服務。
統籌推進差異化特色化發展。突出人口規模、發展質量、生態環境等三個方面,建立區縣差異化考核評價指標體系,降低首都功能核心區、生態涵養發展區經濟增長指標的考核權重。完善重大產業項目統籌協調機制,強化各級各類園區土地節約集約利用評價。抓好商務中心區核心區建設,加快金融街內涵式發展和資源置換,推動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產業提升、產城融合,完善奧林匹克中心區整體功能,支持臨空經濟區轉型升級,增強六大高端產業功能區集聚度和承載力。積極推進四個高端產業新區重大基礎設施建設,聚集培育主導產業。深入實施第二階段城南行動計劃,促進西部地區轉型發展。加快生態涵養發展區重點溝域建設,繼續做好山區農民搬遷工作,建設32條生態清潔小流域,全面建成雁棲湖生態示范區,扎實推進世界園藝博覽會籌備工作,帶動旅游休閑等綠色產業發展。
深度調整產業內部結構。遵循特大城市產業發展規律,構建與首都功能定位相適應的現代產業體系,促進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做強有優勢、有基礎的現代制造業,原則上不再發展一般制造業。積極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等領域的非基本公共服務,提升金融、信息、商務等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水平。努力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新能源等領域的新增長點,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抓住大規模環境建設的契機,做大節能環保產業。加快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做好充換電設施的規劃建設,鼓勵購買新能源汽車。把握大數據時代特征,用互聯網思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動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產業加快發展。認真做好第三次經濟普查。落實與中央單位、駐京部隊的合作協議,切實將首都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優化內需結構。統籌用好政府投資,注重提高投資效益,更多投向環境治理、民生改善和基礎設施建設,更多投向農村和發展薄弱地區。加強投資促進,做好各類市場主體的投資服務,提高民間投資比重。合理安排建設節奏,抓好搬遷與建設、主體與配套、公益性建設與經營性開發的銜接,加快重大項目建設。發揮消費的基礎性作用,促進商品消費穩定增長,大力發展服務消費,積極引導綠色節能消費,加快發展電子商務、網絡消費,擴大信息消費規模。深化國家旅游綜合改革試點,增強旅游服務能力,提升外來消費和旅游消費水平。出臺優化消費環境實施意見,加強企業誠信經營監管,讓市民安全放心消費。
發展開放型經濟。發揮“京交會”的帶動作用,擴大文化貿易,提升服務貿易發展水平。加快建設外貿轉型示范基地和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創建優勢產品出口質量示范區,鼓勵擁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擴大出口。推動海關特殊監管區的整合優化,落實貿易投資便利化措施,增強口岸服務功能。提高利用外資質量,支持企業開拓國際市場,推動設計咨詢、文化、品牌等“走出去”。深化與港澳臺地區經貿合作,做好外事、對臺和僑務工作。積極申辦第24屆冬奧會。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