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著力推進新型城鎮化,率先形成城鄉發展一體化新格局
堅持把新型城鎮化作為治理“城市病”、實現城鄉一體化的重要抓手,修改城市總體規劃,推進經濟發展規劃、城鄉建設規劃、土地利用規劃“三規合一”,劃定城市開發邊界,優化城鄉功能和空間布局,堅決扭轉城市發展“攤大餅”,提升城鎮化質量。
推進中心城功能疏解。強化規劃指導和控制,嚴格控制中心城建設規模和開發強度,除重點功能區和棚戶區改造項目外,對房地產開發和公共服務項目就地擴建,設置更高的限制條件。加強配套政策研究,制定商品交易市場管理辦法,引導服裝、小商品、建材市場逐步退出。研究中心城優質公共資源和人口向新城疏解的利益引導機制,完善企業跨區縣遷移管理辦法,促進資源要素合理配置與生產力布局優化。加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加大文保區保護修繕力度,延續城市歷史文脈。
增強城市副中心和新城承載能力。把副中心、新城作為發展重點,提供更好的工作機會和生活環境,盡快建設成為優化城市布局的重要載體。編制通州城市副中心到2020年的發展規劃,完成核心啟動區重大基礎設施主體工程,引進建設一批優質教育、醫療、文體等公共服務項目。拓展大興一亦莊、順義、昌平、房山等綜合性新城功能,完善連接中心城區的快捷交通體系,集聚符合發展方向的產業和服務要素。建設好門頭溝、懷柔、平谷、密云、延慶等區域性新城,強化基礎設施和產業支撐,推動職住平衡,帶動區域發展。推動新機場主體工程全面開工,加快外圍交通體系建設,籌劃建設新機場臨空經濟區。
積極穩妥推進農村城鎮化。堅持以人為核心,統籌城鄉結合部地區、小城鎮和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做好50個重點村后續建設發展,深化第一道綠化隔離地區6個鄉鎮城市化建設試點,并逐步推開。加強鄉鎮統籌,以盤活存量為主,提高建設用地集約化水平,力爭4到5年明顯改善城鄉結合部地區面貌。梯次推進小城鎮建設,鼓勵與大型企業、高校對接共建,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促進農村人口就近城鎮化。嚴格規劃和用途管制,嚴肅查處違法建設、銷售“小產權房”。抓好48個新型農村社區試點建設,將村級組織公益事業補助標準提高50%,完成8萬戶農宅抗震節能改造,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長效管護機制。傳承鄉土文化,保持農村風貌,推進舊村整治更新,提升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
提高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自覺落實糧食生產責任,抓好“米袋子”、“菜籃子”重點工程,建立基本農田補貼制度,加強基本農田保護,實施農業基礎建設及綜合開發二期工程,增加儲備規模,保持一定的糧食和蔬菜自給率。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科技城,做強現代種業,辦好世界種子大會、世界葡萄大會,大力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提升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堅持源頭治理、標本兼治,用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確保首都農產品質量安全。落實農村經濟薄弱地區發展規劃,支持低收入村提升集體經濟發展能力。大力培養新型農民,推進綠色就業,提高公益性崗位補助標準,引導農民轉移就業,積極幫扶低收入農戶增收,保持農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鎮居民。
(五)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增進人民群眾福祉
“天地之間,莫貴于人”。面對人民群眾過上更好生活的期盼,我們要持續加大民生投入,認真辦好惠民實事,提供更加均衡的基本公共服務,織好保障民生安全網。
滿足群眾基本住房需求。深入研究住房建設規律,構建以政府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場為主滿足多層次需求的住房保障和供應體系。一是堅持以公租房和共有產權房為重點,理順建設管理體制,建設保障性住房7萬套。加快推進已開工項目,年內竣工10萬套,確保“十二五”期間提供100萬套,逐步解決本市城鎮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二是加快推進城六區棚戶區改造和環境整治,2017年基本完成四環路以內的棚戶區改造任務,年內同步完成1000萬平方米老舊小區綜合改造。三是推進自住型商品住房建設,加快已供地項目實施進度,新增5萬套供地,優化住房供應結構。四是繼續嚴格執行房地產調控各項政策措施,堅決保持房價基本穩定,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加強和創新房屋租賃市場管理,保障出租人、承租人合法權益。
努力為市民健康服務。深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鞏固完善基本藥物制度,開展全科醫生制度試點,抓好中醫藥服務提升工程,增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制定實施區域衛生規劃,加強醫療衛生資源整合,健全社區首診、分級就診、雙向轉診機制,規范就醫秩序。完善市屬公立醫院改革試點配套政策,調整醫療服務價格,逐步擴大改革試點范圍。落實社會辦醫18條政策,推進一批社會辦醫項目落地。推動天壇醫院、口腔醫院等大醫院遷建。深化醫保付費方式改革,提升醫保基金管理水平。建設全市統一的醫療衛生信息平臺。加強健康促進工作,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提高市民健康水平。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形成愛學習、愛勞動、愛祖國活動的長效機制,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制定實施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政策措施,新增20所城鄉一體化學校,提高農村地區中小學辦學質量。推進課程、教學、考試評價整體改革,出臺中考中招、高考高招改革框架方案。健全教師培養培訓和流動機制,完善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制度,深化績效工資和職稱評定改革。繼續抓好公立幼兒園建設,扶持普惠型民辦幼兒園發展。支持高中特色校建設。擴大中高職銜接辦學改革試點,培養首都發展需要的技工人才。實施高等教育協作發展計劃,促進高校辦出特色、爭創一流。
全力促進就業增收。完善城鄉統一的就業創業政策,全面做實就業服務、就業管理、就業援助工作,擴大職業技能培訓,大力幫扶城鄉困難群體就業,城鎮新增就業36萬人。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促進工作,加強離校未就業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和幫扶,健全鼓勵到基層工作的服務保障機制,完善小額擔保貸款等相關政策,增強青年群體創新創業活力。繼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合理的收入增長機制,增加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體收入。
提升社會保障水平。堅持保基本、兜底線、促公平、可持續,完善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與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銜接辦法,穩步提高各項社會保障待遇標準。加快社會救助城鄉統籌,完善醫療救助制度,探索建立“支出型”貧困救助制度,擴大救助范圍。健全困境兒童等特殊人群的福利政策,提高優撫保障水平,鼓勵發展慈善事業。建立基本養老服務制度,完善支持政策,積極推動養老、健康服務業發展,建設80個街道鄉鎮養老照料中心,建立一批小型社區養老機構,推行居家養老助殘服務卡,發展“醫養結合”服務。
切實保障婦女和未成年人權益,健全殘疾人社會保障和服務體系。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發展,認真貫徹黨的宗教工作方針,歡迎海外僑胞和歸僑僑眷參與首都現代化建設。堅持走中國特色軍民融合發展路子,支持部隊改革建設,做好征兵和轉業安置工作,鞏固發展軍政軍民團結。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