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答案】
關于楊村惠農項目事件的匯報
2008年,我鄉開展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這項惠農項目試運行時效果良好,今年拓展到楊村等六個村子。但是,最近該項目在楊村實施過程中,出現了部分村民不配合的情況。
村民不配合該項目實施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是在項目實施前,關于征地補償問題對村民溝通、宣傳不到位;二是該項目沒有關于青苗補償費和占用土地補償費的政策依據,傷及部分人的利益;三是部分村民認為項目建設用地破壞其風水。
針對此事,我鄉采取了以下解決措施:一是深入到農戶中間講解相關政策,使其實實在在地了解項目情況,做好政策宣傳和組織動員的工作;二是多方籌措資金,充分利用中央財政補貼、鄉村集體財政配套預算以及以物折資的村民自籌資金的方式給予利益受損的農戶適當補償;三是加強科學宣傳,破除迷信說法。
鄉政府已經組織人員與村民溝通、協調,妥善做好善后工作,堅決維護廣大群眾的利益。今后會以此為鑒,更加細致地做好群眾工作,避免此類事件發生。
3.“給定資料3”中提到“什么時候,在土地上耕作,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營生?”這句話引發了你怎樣的思考?請結合給定資料,自擬題目,自選角度,寫一篇文章。(45分)
要求:(1)中心明確,思想深刻;
(2)內容充實,有說服力;
(3)語言流暢,800-1000字。
【寫作思路】
本題沒有限定文體和題目,屬于自由命題作文。但是,題目中規定了文章的切入點,即“什么時候,在土地上耕作,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營生”這句話,因此,文章要深入探究這句話的含義,以此引出文章的主題。
給定資料中蘊含著很多有用的信息,為我們確定文章立意角度、展開行文提供了很大的幫助。“給定資料1”中著重說明了我國當前農業科技利用率不高的問題,這里既有農業研究機構科技成果難以轉化,也有農業科技下鄉困難。“給定資料4”則列舉了農業生產和進城務工、工業開發的對比,通過闡述我國農業生產面臨的問題,彰顯了我國初級農產品缺乏附加值導致農民收入偏低的問題。“給定資料5”則向我們提供了解決農業生產問題的一個良好措施——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有序流轉。“給定資料6”則表達了當前政府在指導農業生產中存在的重管理指令輕民眾意見的問題。
通觀給定資料,可以根據資料中揭示的問題,找到相應的對策,本題題目以“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形容農業生產,那么我們可以將農業發展的困局看著“雞肋”,采用“解決問題型”結構:開頭通過講述“雞肋”的來源,引出我國農業生產面臨的難題,進而分析這一問題產生的原因,最后提出總論點;主體部分從土地流轉、政府決策和科技應用三個方面提出解決農業生產困局的措施;結尾點明農業生產的的重要意義及當前困局的影響,重申總論點,收束全文。
此外,本題資料中蘊含的問題、措施很多,如:農民社會地位問題、農業生產的榜樣措施等,考生可以根據自身積累,選取相應內容,或通過分析我國農業生產問題的原因、影響寫成“評論型”結構的文章。
【參考例文】
以轉型之劍 破“雞肋”困局
三國時期,曹劉爭霸漢中,劉備因險拒守,令曹操進退失據,曹操遂以“雞肋”比喻漢中“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今天我國農業生產同樣也處在如此尷尬的境地,農業生產的微薄收入,令很多人望而卻步,但若因此放棄農業發展,勢必導致社會不穩。2013年在博鰲論壇上,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提出了“亞洲發展需要乘勢而上、轉型升級”的戰略思想,正為我國如何破解農業發展的局面指明了方向。
多年來,我國農業生產依靠一家一戶的傳統模式,農業成本居高不下,技術應用可謂“鳳毛麟角”,初級產品的低附加值則令農業收入長期低企,而“打工潮”的興起,更讓土地拋荒問題日趨嚴重。為此,我們迫切需要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提高農產品生產質量和效益,以此拉動人民生活水平。用轉型升級的利劍,斬破我國農業生產的“雞肋”困局。
斬破“雞肋”困局,需用轉型升級“聯合劍”。 能用眾力,無敵于天下。我國農業生產的家庭模式,令產業成本居高不下,而進城務工的興起,則令很多優質良田拋荒廢棄。為此,政府應積極推動土地流轉廣泛施行,聯合地區農戶集體生產,并引入下游加工、銷售企業,構建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的全新網絡,在降低生產成本的同時,提升產品附加值,最終依靠農民土地使用權占有比例分配盈利,保證土地高效生產,破解拋荒難題。
斬破“雞肋”困局,需用轉型升級“決策劍”。 能用眾智,無畏于圣人。當前我國各級政府雖然廣泛關注農業農村問題,但限于計劃經濟時代的管理思想,總想主導農業開發,本意“惠民”的建設之舉卻反招“民怨”。在新的時代中,政府的執政思想同樣需要轉型升級,將以往微觀管理的決策思路改變為當前宏觀引導的手法,利用政府自身優勢,為村民提供產業相關信息,廣泛開展農業建設聽證活動,充分聽取村民意見,尊重村民意愿,用眾人的智慧保證發展的方向。
斬破“雞肋”困局,需用轉型升級“科技劍”。科技創新是轉型升級的內在要求。當前我國政府農業科技下鄉的活動開展艱難,而農業科技的利用卻乏善可陳,農產品產量、質量難獲提高的問題同樣困擾著人們。為此,政府應在農業生產企業與農業科研院所之間“架橋鋪路”,通過開通良好的溝通渠道,使農業科研院所能夠憑借自身的科研技術,推動農業生產,同時,農業生產企業則要用盈利支持科研機構的技術研發,最終促使農業生產和農業科技“并駕齊驅”。
茍利于民,不必法古;茍周于事,不必循舊。農業生產事關農業農村穩定發展,事關我國土地利用合理開發,事關經濟發展大步向前。當前農業發展困局不僅制約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更有礙于我國經濟回升向好的步伐。為此,政府需嚴格遵守習近平總書記的戰略思想,鑄就轉型利劍,才能最終斬破當前農業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困局。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