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忌審題不清。
審題不清,害人不淺,主要表現為慣性思維過多而系統思維過少。
如第一題要求概括“主要問題”,而第二題要求對“材料反映問題”提出對策,好多同學因為慣性思維而把第二題看成對“主要問題”提出對策。再如2008年上海《申論》第一題和第三題,前者好多考生只顧分析而忘記判斷,后者相當多考生沒有分開材料1、2、3表述原因和對策,都是系統思維缺乏的表現。
六忌“題文不一”,即題目和文章“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
具體表現有三:一是先有題目、后寫文章者,文章寫著寫著就控制不住而越走越遠,廈門華圖專家提醒考生“思緒、文筆源遠流暢”時切不可忘形--“轉得越快、離心力越大”;二是先寫文章而最后定題者,結果忘記或者時間不夠而不能命題,或者草草命題;三是違背“全文圍繞題目、題目反映中心”的基本原則,整篇文章支離破碎。
七忌粗心、馬虎。
這方面所犯錯誤往往是低級錯誤,比如把“反面觀點”寫成“反動觀點”、把“向上級匯報”寫成“向上帝回報”,實在令人哭笑不得;如2008年上海《申論》考試,公考也注意到,大量考生把最后一題的“以**為主題”看成了“以**為題”,文章直接命成此題目,實則不能原諒,因為后面還有一要求叫做“自擬題目”。
八忌“迷迷糊糊做題、嘻嘻哈哈寫字”。
這方面主要表現為心情浮躁,不能腳踏實地,具體情況如不想好就寫、涂涂抹抹而導致最后無格子可寫,公考建議考生注意以下作答流程:瀏覽材料--熟悉要求--作答“概括”--作答“對策”--作答“申論文”,細節上必須先有“腹稿”再下筆,這樣才能做到“行文有序、一氣呵成”。
九忌字數控制有偏差。
申論考試往往對作答字數提成“左右”、“不超過”、“不少于”等具體要求,如2008上海申論題目字數要求出現四個“不超過”,一個“*-*之間”;對于“不超過”是“上絕對限、下相對限”--上下都限,如不超過300字,300為絕對,270-280為相對;對于“*-*之間”的要求也是上下都限,如1000-1200字之間,前后數字即為“限”。
十忌考場時間不統籌
歷年考試過程中,此類考生不在少數,結束鈴聲響起,才發現文章仍沒有寫完甚至還有1-2題沒有做,公考發現,其中原因有三:一是“讀寫”過程眼、腦、手的轉換能力有待提高;二是考生主觀上讓時間放任自流,沒有輕重緩急的概念;三是考前缺乏作答技巧訓練,建議考生謹記“磨刀不誤砍柴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