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考察的話題不會超出“五位一體”的范疇,不會超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5個方面。我想,考生更加關心每個領域會具體會考察那些內容。為了滿足考生的需要,我們首先為大家介紹經濟領域會考察的內容。
從十七大道十二五規劃綱中央一直強調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調結構、轉方式”是申論在經濟領域考察的唯一話題。2009年國家公務員考試考察的正是這一話題,申論材料一開篇便提到:“去年,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指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這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鼓勵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2009年考察的是工業、農業生產的“轉方式、調結構”;2012年北京市申論考察了“品質好的GDP”,強調經濟發展要更加注重質量和效益,促進產業結構的轉型和調整;2013年413聯考又出現了驚人相似的歷史,考察了制造業的“轉方式、調結構”。
由此可見,“轉方式、調結構”可以和不同的產業、行業相結合,如工業、農業、制造業、服務業、新興產業等。考生一方面要熟悉考察過的真題,另一方面可以閱讀《“十二五”規劃綱要》的相關內容,積累規范詞匯。如經濟領域的高頻詞匯有(國際、核心)競爭力、研發能力、企業規模、自主創新、拓寬融資渠道、稅收優惠政策、產業轉型等。考生可以把這些規范表述劃下來,這樣可以提高考生對申論材料中關鍵詞的敏感度,增加得分率。
除此之外,經濟也可以和其他領域結合,出現一些較為微觀的話題。如生態經濟就是經濟和生態、民生兩個領域的結合;如經濟發展、環境保護與身體健康之間的關系是社會與生態、社會的結合;文化產業是經濟與文化的結合等。這些微觀的話題比宏觀的話題更隱蔽、更深刻,是對考生理論功底一定程度上的考察。
經濟領域的話題在申論考試中出現的頻率并不高,原因是大部分考生沒有經濟學基礎,為了確保考試的公平性,不宜考察過于專業性的內容。考察頻率低不代表不考,因此考生還是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做到有備無患。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