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數十萬個村莊,但沒有哪個老村支書的去世,像吳仁寶這樣轟動。3月18日晚,原華西村黨委書記吳仁寶因肺癌不治去世,享年85歲。他只念過幾年私塾,卻掌管華西村四五十年,把這個原本貧窮落后的小村莊變成“天下第一村”。
吳仁寶治下的華西村創造了財富歷史,不過,人們在為此驚嘆的同時,也對這種集體主義的發展模式充滿爭議。在不少表述中,華西村被稱為“獨立王國”,而吳仁寶則是“國君”——然而,的確也正是這位“獨裁者”,數次把握住政治脈搏,并將其轉化為經濟優勢,從而促成了華西村的種種奇跡。
對于外界的關注和爭議,吳仁寶一直很坦然,正如他在84歲時對媒體所說的,“當一個村莊的名字和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緊密相連的時候,它所承載的,已不單純是個體命運的沉浮,而是整個時代的生動縮影。”
【發展歷程】
回顧華西村從上世紀60年代建村至今的這段歷程,實際上也是幾代華西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的一部創業史、發展史、奮進史。
1.一分五統求發展
華西村從2010年起,吳仁寶和華西人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分五統”。“一分”是指村與企業要分開,把新合并的16個村規劃成12個村,稱為“大華西村”,合并后的原村委會還是由本村村民自治、選舉。“五統”是指:經濟由華西統一管理;勞動力在同一條件下統一安排;福利由華西統一發放;村莊由華西統一規劃建設;五是華西村黨委統一領導。
2.統一經營體制好
華西村原叫華西大隊,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就是我國農村的先進典型,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國農村普遍實行“ 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核算方式(公社大隊、生產隊三級所有,以生產隊為基本核算單位),華西村實行大隊統一核算,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我國農村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改革,華西村頂著很大的壓力還是實行大隊核算。在我國農村取消人民公社之后,華西大隊改為華西村。[5]
3.農村敢為城市先
經江陰市政府批準,華西村正式更名為“華西新市村”。2001年6月,華西村周邊的三個行政村加盟華西村,合并成為華西一村。此后,華西村周邊的20個經濟薄弱村先后加入華西村大家庭。10年間,華西村發展快速倍增。據悉,華西新市村將在新10年里投資200億元用于民生建設,爭取早日建成“村莊里的都市”。
【標準闡述】
【原因】
國內外媒體、考察華西村的學者和團體先后從不同角度尋找華西村成功的原因。大多人認為:是制度、機制和與時俱進的創新,使華西村長盛不衰。吳仁寶在全國農村小康建設經驗交流會上概括了行之有效的“八要訣”:
1.政治方面:著力解決分配不公、用人不公、發展緩慢問題。黨員干部堅定理想信念不動搖,始終做到名利少得,加強團結,無私奉獻。
2.人才方面:華西致富一靠經濟,二靠人才。舉賢不避親,舉親不避嫌。用人少疑,疑人少用;小才大用,基本有用;大才小用,基本沒用;外才我用,關鍵在用。要做華西的干部,就要看你為集體創造了多少財富。進村黨委班子,堅持一視同仁,不分內外。只要有真才實學,在華西就會有用武之地。
3.實踐方面:各個歷史階段的發展計劃都能完成。從“世情、國情、村情”出發,既同中央和地方保持一致,又不違背老百姓意愿,實事求是。
4.信念方面:有信心,否則,會失去群眾的信任。遇到困難,適當調整。如遇大的市場變化,要科學決策,求真務實,穩步發展。
5.經營方面:廣開經營門路,華西由小到大,由弱到強,是逐步發展的過程。我們堅持“多元發展,多品取勝”,廣開經營門路,提高抗風險能力,駕馭復雜情況。
6.管理方面:管理形式多樣,實行村企分開。堅持華西特色,從實際出發,宜統則統,宜分則分,宜合作的就合作。華西不怕公有、私有,就怕公也沒有,私也沒有。要實現公、私都“富有”。華西的機制,比國有經濟活,比個私經濟強。內部管理機制,有效地促進了企業發展。
7.制度方面:制度不要多變,國家政策不能多變,華西村制度沒有多變。華西與時俱進,年年在變。變得對國家、對集體、對老百姓更有利,變得更科學、合理、規范。
8.人員方面:人員要穩定華西能長盛不衰,因為華西堅持把“內部建設好”,使華西建成了一個攻不破的堅強堡壘。
總之,華西的發展道路是創新之路。華西成功的原因不是單一的。制度和機制是基礎,是動力;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是關健,這包括領路人的核心作用,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黨員干部的帶頭作用,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作用。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