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浙江省考申論考查的主題非常隱蔽,以往的政治理論、政治名詞幾乎在材料很難找到,材料都是以案例的形式出現,難度相比往年明顯加大,這也是2013年江蘇省考申論平均分低落的主要原因,特別是最后的分值占比較重的論證寫作題,由于對材料的本質沒有很好的把握,導致大多數考生得分不理想,如何處理類似的案例材料是廣大考生關心的問題。
案例材料成為今年命題的一個趨勢,拿2013年江蘇省考為例,考查的本質是政府的作為問題,但是材料并沒有明確提出,需要考生基于對材料案例的分析得出,如果考生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沒有把握好整篇材料的脈絡,是很難得出材料的本質的,寫作論證題是很難進入二類或者一類文的。具體來說,13年江蘇申論材料講了很多看似沒有聯系的案例,如民生、社會保障、三公經費、醫療廣告、流浪乞討管理、孤兒收養、救助強制攤派、環保等,結果很多考生在寫作論證時就事論事,寫什么的都有,有寫如何強化社會保障的,有寫三公經費改革的,有寫環境保護的等等,就是沒有揭示材料的本質——作為政府的構建。其實,后面的第一題已經給考生做了提示:“仔細閱讀“給定資料”,分類歸納資料中所反映出來的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的不同“作為”并作簡要說明。”,再結合看似無關的各種案例,只有政府作不作為可以將各個案例聯系起來,也就是各個案例的共性問題,試想,如果政府真的作為了,各個案例所反映的問題一定能夠得到解決,這樣才站在了命題人的高度去看問題,材料本質一目了然。
其實,從2012年國考開始,材料的案例趨勢就逐漸明顯起來,到2013年更為明顯,以國考副省級為例,六個材料五個以案例的形式來呈現:材料一:傳統婚禮儀式、材料三:菊兒胡同、豫園、楓涇鎮等地方特色文化發展保護、材料四:媽祖文化的交流傳播、材料五:鶴溪缸窯傳承人、材料六:賀蘭山巖畫引發的思考,都反映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只不過材料二通過與長城、故宮等物質文化遺產對比,明確地告訴考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性,材料的本質很好把握。2013年深圳的申論材料更是破天荒地以十六個案例的形式出現,難度系數非常大,這也是13年深圳市考平均分低落的主要因素,包括2013年4月的聯考,新時代工人也多是以案例的形式來選取材料。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不難發現,案例材料的增加已經漸漸成為申論命題的新趨勢,如何有效應對這種新趨勢,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把握案例的共性。材料沒有出現明顯的政治理論(多是以領導人講話或者某個重要會議的形式出現),命題者又給了我們很多看似無關的案例,無非是讓考生通過分析找到材料的共性或者差異來確定材料的本質,各種案例之間的共性往往是命題者考查的本質,考生應引起注意。
其次,分析案例的差異。考查共性就有可能考查案例的差異性,當分析出材料之間有明顯的差異時(往往以小題的形式呈現,重點強調不同做法多是借鑒經驗或者吸取教訓),案例之間的微觀差異往往需要引起考生的關注。
最后,通過題干確定材料本質。命題人為了降低難度系數,往往會給考生“開天窗”,為了不明顯地暴露出材料本質,往往會在題干上做文章,2013年江蘇真題就是最好的例子:仔細閱讀“給定資料”,分類歸納資料中所反映出來的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的不同“作為”并作簡要說明。如果考生能洞察秋毫,抓住題干中的關鍵詞很容易將材料的本質提煉出來,防止出現寫作論證立意偏差。
當然,駕馭材料的能力不是一天兩天的功夫,需要考生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研練近年有代表性的真題,認真體會,方能從質上提升申論的思維能力,進而在考試中取得不錯的成績。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