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詞】食品藥品安全
【政策援引】
溫家寶在對2013年政府工作的建議中指出,食品藥品安全是人們關注的突出問題,我國要改革和健全食品藥品安全監管體制,加強綜合協調聯動,落實企 業主體責任,嚴格從生產源頭到消費的全程監管,加快形成符合國情、科學合理的食品藥品安全體系,提升食品藥品安全保障水平。強化公共安全體系和企業安全生產基礎建設,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評論文章】
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問題層出不窮,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僅在2012年上半年就出現了諸如“毒膠囊”、“果凍中添加工業明膠”、“蘋果套農藥袋”以 及屢禁不止的“地溝油”上餐桌等問題,還有前幾年曝出的關于奶制品中三聚氰胺超標、山西老陳醋95%為勾兌醋、成色低劣的白燕添加硝酸鹽染制成血燕、毒饅 頭、毒豆芽等等。目前,我國食品安全領域出現的各類不良事件,已經極大地影響了公眾對于食品安全的信心,這種現狀主要集中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現狀分析
其一,食品安全事件頻發,嚴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是消費者,都無法擺脫食品安全問題的陰 影。坊間流傳著這么一種說法:生產加工那類食品的人絕對不吃某類食品。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事件,嚴重降低了人們對食品安全的信任,對于外出就餐,甚至是家 庭餐桌都存在著不信任感。食品安全本應是食品生產加工領域最低限度的保證,但是事實正好相反,食品生產加工行業難以保證最基本的食品安全,直接損害了社會 公共利益。
其二,食品加工行業危機四伏,形成企業乃至行業株連的情形。近幾年的食品安全問題一旦曝光,不僅危及出問題的企 業自身,還直接危及整個行業。食品安全問題一經查出,往往并非是一個企業的違規操作,而幾乎是該行業所有企業都在刀尖上起舞,并且集體諱莫如深。近幾年的 食品安全問題已經變成了十分敏感的問題,只要曝光一例,必然產生波及效應,嚴重地影響整個行業。所造成的直接惡果是傷害消費信心,消費者陷入了整體失望, 覺得只要涉及食品安全領域,什么都無法信任,也不值得信任。食品安全領域的問題似乎已經達到一發不可收拾的地步,很難讓消費者去相信無良企業家,而且并非 只是少數人缺乏最基本的良知,而是幾乎整個行業的人,無人去找回自己的良知。
其三,食品安全監管體制無力,政府監管缺位。食品安全的監管應當是一種全方位多角度的監管,既包括事前的監管, 也包括事后的監管。但是我國目前的食品監管卻體現出一種強烈的無力感,往往是食品安全事件曝光后,才會溯及食品監管的追責。不論是事前的防范還是事后的追 責,都暴露出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制的諸多不足。食品安全領域中政府監管無力及缺位現象直接引發了食品安全領域諸多問題的發生,且一旦查出便是整個行業的大 問題,加劇了人們對于食品安全的不信任感。
關鍵問題
事實上,目前,我國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存在的關鍵問題在于監管重復和監管盲區并存的尷尬。監管重復是由于食品生產流通環節眾多,監管部門的權限劃分不明。監管盲區則是因為負責前后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職能部門彼此間缺乏信息溝通,這樣就導致了既有可能發生重復檢查的行為,又可能存在僥幸心理寄希望于別的監管部門履行監管職責。
基于我國食品安全領域的現狀,我國食品安全監管體制略顯滯后,通過對這些問題的反思,就能使我們找到食品安全監管體制的薄弱環節,對其進行有針對性的修訂補充。由此而言,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其實任重而道遠,還需要政府部門更加關注,投入更多的精力切實履行監管職責。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