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的《當前政府信息公開重點工作安排》,國務院要求各省區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大力推進重點領域信息公開,并把政府信息公開鎖定在推進行政審批信息公開、推進財政預算決算和“三公”經費公開等九大領域。
政府信息公開是現代政府的內在要求,是推進依法行政、打造陽光政府、提升政府公信力的重要舉措。近年來,各地區、各部門自覺把做好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擺上重要日程,我國政府信息公開取得了較大進展。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各地區、各部門推進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力度大小有別,信息公開工作發展還不平衡,離老百姓對政府信息公開的要求還有差距。
推進政府信息公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開弓再收回頭箭。這就需要各方努力,更需要媒體的加油鼓勁和監督鞭策。為此,本報特組織關注“政府信息公開”系列報道,敬請留意。
——編 者
根據國務院的部署,各省(區、市)政府要全面公開省本級“三公”經費。然而截至8月6日,已有18個省級政府在網站上公開了本級政府2013年度的“三公”經費預算,只有3個省份公布了2012年“三公”經費決算。
與中央部委的“三公”經費公開相比,省級政府的步伐顯然滯后
當中央部門“三公”經費公開如火如荼地進行時,地方政府中行政級別最高的各省級政府,其“三公”經費公開情況如何,成為另一個關注的焦點。
7月26日,北京市公開了2012年“三公”經費決算。北京市在省級政府的“三公”經費公開中一向是“排頭兵”。早在2011年,中央部門第一次公開“三公”經費時,北京市政府就緊跟這一步伐,在其網站上公布了市本級政府“三公”經費的2011年度預算和2010年度決算,同時還包含了各組成部門的“三公”經費。此后兩年中,北京市繼續大力推動“三公”經費公開,公開程度也越來越規范、越詳細。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三公”經費公開已經在省級政府中全面鋪開。從現有情況來看,省級政府的“三公”經費公開,并不理想。
據統計,截至8月6日,有18個省級政府在網站上公開了本級政府2013年度的“三公”經費預算,有5個省僅公開了個別組成部門的“三公”預算,還有8個省未公開本年度的“三公”經費。而公布了2012年“三公”經費決算的也只有北京、廣西、陜西3個省份。
與中央部委的“三公”經費公開相比,省級政府的步伐顯然要滯后。在公開的程度上,也不盡相同。有的省級政府僅公布了本級政府“三公”經費總數,而沒有組成部門的“三公”經費;有的公開了部分組成部門的“三公”經費,卻沒有本級政府的總數;有的公開了“三公”經費的預算,卻沒有公開決算;有的針對公開的內容做了說明,而有的卻僅公布了三個數字,讓人不明所以。
今年4月,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第五次推出《中國財政透明度報告》。報告首次對全國31個省級政府的“三公”經費公開情況作了調查評估。調查中,研究人員選擇了辦公廳、財政廳、發改委等30個重要的省級政府組成部門,作為每一個省級政府“三公”經費公開情況的評估對象。
評估結果顯示,在31個省級政府中,有14個未公開“三公”經費,即這些省級政府的上述30個組成部門中,均未公開任何“三公”經費的信息。其他17個省級政府中,公開的程度也不盡相同。公開最多的是上海市,有29個部門公開了“三公”經費。而最少的省份中,只有1個部門進行了公開。公開內容上,預算公開的情況要優于決算公開。
省級“三公”經費公開做好了,才能帶動下級政府的公開
7月10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當前政府信息公開重點工作安排》,對“三公”經費公開做了規定。其中,關于省級政府的內容是“各省(區、市)政府要全面公開省本級‘三公’經費,并指導督促省級以下政府加快‘三公’經費公開步伐,爭取2015年之前實現全國市、縣級政府全面公開‘三公’經費。”可見,省級政府的“三公”經費公開是中央政府規定的一項政府信息公開重點工作。
公開省級政府“三公”經費,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北京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公眾參與研究與支持中心主任王錫鋅認為,省級政府公開“三公”經費的意義在于其具有承上啟下的功能。“‘三公’經費公開的推進力是自上而下的,層級越低,受到的阻力越大。而省級政府恰好處于一個關鍵節點。省級‘三公’經費公開做好了,可以帶動下級政府的公開;做不好,則公開的力量就難以往下傳遞,不公開的阻力就會越來越大。”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憲法與行政法研究室主任周漢華則認為,“三公”經費公開作為財政信息公開的一部分,是推動整個財政信息公開的突破口,還可以作為倒逼公共財政體制改革的動力。
盡管省級政府公開“三公”經費的意義重大,但是從目前情況來看,依舊問題多多。除公開力度不足之外,周漢華認為,公共財政制度的不健全,導致了公開的不夠細化。由于我國財政編制制度較為粗放,這也為進一步公開增加了難度。“例如公務接待費,難以與業務經費區分,存在灰色地帶;公車費用使用情況沒有具體說明;出國費用往往作為一種‘領導待遇’,而并無實際需要。”周漢華說。這些問題普遍存在于“三公”經費公開中,相對于各部委而言,省級政府此類問題則更為明顯和突出。
在王錫鋅看來,目前的省級政府“三公”經費公開,還存在如下問題:
“三公”經費公開的動力不足。由于“三公”經費往往與政府“公款吃喝”聯系在一起,各省級政府的“三公”經費也容易被用于橫向比較,較為敏感。各省級政府對公開更多的是持觀望的態度,因而公開程度普遍不高。
“三公”經費公開的做法缺乏規范。從目前情況看,已經進行了“三公”經費公開的省級政府中,公開的做法和標準五花八門。公開不完整、不具體、不規范,容易使公眾產生疑惑,也使得公開效果大打折扣。
問責機制的缺乏,導致公開力度欠缺。這是政府信息公開中存在的普遍問題,但由于省級政府“三公”經費的公開程度不夠,使得這一問題更加凸顯。
標準與問責是兩大保證,公開的質量和實效值得關注
早在2012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就印發了《2012年政府信息公開重點工作安排》,其中規定“各省(區、市)政府要制訂‘三公’經費公開時間表,爭取在兩年左右的時間內,實現省級政府全面公開‘三公’經費。”雖然省級政府“三公”經費公開從整體上看仍有待提高,但是現實中,已經有一些省級政府開展了積極有效的嘗試。
除北京市外,其他的省級政府也進行了探索。上海、廣東、陜西都曾在2011年公開了本級政府的“三公”經費,盡管不夠全面完整,但仍具有重要意義。2012年,又有更多省級政府加入到“三公”經費公開的隊伍中,這為地方政府公開“三公”經費開了一個好頭。
“從省級政府的實踐來看,‘三公’經費的公開并不存在技術上的難題,因此是否公開,取決于政府自身的態度與意愿。這實際上是一個推力與阻力的博弈過程。”王錫鋅指出了省級政府“三公”經費公開的關鍵。
那么,在未來應當如何推動“三公”經費的公開?在王錫鋅看來,標準與問責是推進“三公”經費公開的兩大保證:
首先,標準明確讓省級政府的公開更為規范。“中央政府要確定省級乃至地方政府公開‘三公’經費的標準,明確需要公開的內容,讓省級政府在統一規范的框架下進行公開。明確了做法,公開的程度自然會提升。”在內容的完整性上,應當按照每一年度的《政府收支分類科目》進行細化公開。
其次,問責機制是公開的壓力,也是動力。“在‘三公’經費的公開上,需要建立問責機制,通過責任追究來確保履行職責,也是一種有效手段。”
除此之外,公開的質量和實效也值得關注。一些省級政府公開了“三公”經費,雖然總數在降低,但是費用如何花,是否花在實處,依舊是公眾關心的問題。有的部門超支了,公眾希望了解超支的具體原因;有的部門公開了費用數字,卻沒有詳細的用途,公眾希望政府做出更細化的說明;有的部門公開了決算,卻只是蜻蜓點水,公眾則期待公開內容的全面和深化。
周漢華認為,要切實推動省級政府“三公”經費公開,就必須加強對內容的監督。“單純強調‘三公’經費的公開并沒有太大意義。公布的目的并不是讓政府難堪,而是要讓公眾滿意。公眾更關心的是‘三公’經費如何使用。”他表示,公開是一個基本要求,而推進公開的廣度和深度才是關鍵。例如,公務出國的標準是什么,公務接待每頓飯的花銷、用餐人員情況如何,公務用車每一筆購車費和運行費是多少,都應當做出具體說明,讓公眾看清楚。